读书有误区,我是亲历者。
前几天,我随手从书架上拿了一本《儒林外史》,白话文带注解的那种,我记得初中语文课本有一篇范进中举,当时觉得特别可笑,范进50多岁中举后疯了,被他的老丈人胡屠户打了一记耳光才好,胡屠户从当初讥笑嘲讽到中举后奉承恭维,态度发生巨大转变。
我一想到这个故事就通篇的读了起来,一字一句地读完,很累人,但是合上书能记住的,还是范进中举的这篇。
我想这就是读书的二八定律,就是一本书精华内容最多是20%,其他的80%没啥作用。
我又上网查了一下,发现读书是有误区的,今天分享一下。
误区1:每本书都一字一句的看完。
读书不必这么读,可以看先看书评,书籍目录等框架内容,浏览过后,筛选出真正有需要的地方,再进行认真阅读,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从书里能获得一个观点,一句启发的话都没有白读,一本很厚的书,花很长时间阅读完,但是厉害的观点,也就一页纸的厚度。
误区二:强迫自己去读内容特别高大上的书。
不要去看那些《百年孤独》之类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看也看不懂,光听介绍都觉得光怪陆离,更不要说看了。
世界名著就从故事性强的看,著名作家要从短篇的看,经典作品,看不懂的就不看。
读书也要先易后难。比如茨威格的作品,先看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是由14个小故事组成,然后看他的《断头皇后》,这是路易十六皇后玛丽的长篇传记,最后看《昨日的世界》。
还有一些入门级的文学大师,如巴尔扎克,莫泊桑,菲茨杰拉德,他们擅长用非常平实的语言,描述复杂的人性,故事性很强,很好阅读。
误区3:读书的目的只是学习,没有娱乐
如果学习的话,读过之后就应该记一下学习笔记或者是读后感,加深记忆。
知识从输入开始,经过大脑思考到输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整合过程,不能读完之后,如同走马观花,什么也没记住,不能真正的吸收,这就是无效阅读。
但读书也是一种娱乐,要轻松的面对,不要设置太高的门槛,跟着书里的故事情节,看到共鸣的地方,又哭又笑,也是让人很高兴的事。
我看过《荆棘鸟》这本书,看到拉尔夫为了宗教,金钱放弃梅吉的时候,就很生气;看到作者描写德罗海达大草原的景色就很令人神往,我们总会从书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看到人类的真善美丑。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正是这种养料”。
让我们热爱阅读吧!从书中汲取更多的养料去滋养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