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步入新的学年,成了别人口中的学姐,带着一份坦荡去迎接,感恩遇见的人、事物,这样才能在恐惧中找到内心深处的自己。
有时候遇到一点点麻烦,便嘶声力竭反抗,嘴里会发出抱怨,行动迟缓,拿出来一副摆烂的模样。我想,在摆出来无所谓的态度时,自己就已经输了。
本能反应在一些事情面前就能体现出来,比如面对困难是想办法解决,还是纠结做与不做。在一番权衡利弊过后得到的判断不一定正确,俗称判断失误。
所以,面如不如意的事情,学会接纳,更要接受自身的不足,做错了,没关系,笑笑,心情肯定比埋怨好多了。
我之前做事情就是按照怎么想,就怎么做,反应极快,压根不用思考,就好像是由于事件触发了我身体的程序一样,信心满满的去做。当然,结果肯定不正确,做事方式不对。
以往的经验是针对旧问题,什么都在变,唯独脑袋成了固定模式,一直不知变更,多次反复过后就是习惯。
想要改变这样错误的模式,需要以新的习惯来将其代替。在《微习惯》这本书里,列了许多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微不足道的习惯,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
这本书去年躺在书架上,大致翻阅了一下,之后就再也没翻过,书的页面集满了灰尘,甚至看到纸张都泛黄了。
或许每一本书在对的时间里才能发挥到最大的价值,也更能吸引人翻阅。
最近在反思习惯,想把一些不好的习惯给纠正,苦于求变,于是再次打开这本书。
对于阅读方法论的书籍,我一般只会看几页,而这几页里单独说一件事情,顺着作者的剖析,思考如何做,再看书中的方法。
都说养成一个好习惯,大致需要21左右。那么问题来了,这21天都要怎么做,从第一天开心是种强迫的感觉,再往后几天是反抗。
答案是,借鉴跟着书里的方法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计划各阶段时间安排。
慢慢地,我发现看这些书籍不求快,而是看了后是否行动去做,看了和做了,二者的结果天差地别。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看戏的人,只会张嘴评头论足一番过后,一切依旧。
在一本书中写到“要以诚挚之心,领岁月教诲,敬年少的热诚”。经历多了,犹如一部有声电影,它会在脑袋里刻画每一个情节,然后在结局时说:“这便是我的一生”。
从觉醒那刻开始,当意识到是什么信念在控制着自己,然后思考这是不是想要的,如果不是,就果断些,人最怕清醒的时候装糊涂。
小日记本里我写了几个要去培养的习惯,第一是规律作息,晚上十一点准时休息,早上六点半起床。第二是买纸张来练硬笔书法,每天临摹几段喜欢的内容。第二是学习设计软件,每天一个小时。
我相信人的习惯里会隐藏着运气,先修炼自身,结果会慢慢在生根发芽。
有一句话说:“种一棵树的最佳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十年前我错过了,那么现在就不应该错过,我视它为稻草,恰如向日葵恋太阳一样。
时间会回答所有问题,别着急要答案,迫不及待有时候会适得其反。耐得住时间的考验,当心中认为对,那么方向就对。事物本来就没有意义,都是我们所赋予的。反之,所做有没有用,也是自我评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