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香草美人:“钗黛合一”,中国名士的终极追求

香草美人:“钗黛合一”,中国名士的终极追求

作者: 艾米讲书 | 来源:发表于2023-05-15 09:45 被阅读0次

    摘要:林黛玉与薛宝钗是作者幻笔写出的一个人物的两个分身,她们又分别代表了具有“林下之风”的名士气节与积极入世的儒家哲学。她们各具魅力,是处世的两种价值追求;她们合二为一,则诠释了中国历代名士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红楼梦》;钗黛合一;神魔幻笔;香草美人。


    一、神魔幻笔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第四十二回庚辰本评语:“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所谓“幻笔”,就是神魔仙幻的笔法,也可以理解为“神魔写实”的艺术手法,比如《西游记》、《聊斋》等,以魔幻的故事为载体写真实的人间百态。在《红楼梦》中,开篇写石头幻化为衔玉而生的宝玉,绛珠仙草还泪而投生为黛玉以及后面的太虚幻境等等情节都是“幻笔”。

    但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的“幻笔”除了有肉眼可见的故事情节之外,还运用了超乎想象的写意幻化手法,正如庚辰本批语点明的“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意思是宝钗和黛玉虽然是两个人名,但却是一个人,犹如分身术。

    然而,更加让人惊叹的是,除了以上一目了然的魔幻情节和批注中点明的人物身份设定魔幻之外,还有人物性别的魔幻遮罩。书中主要人物甚至是以女性的外貌形象承载了男性的精神气质,或者说性别根本就是颠倒的,男扮女装、深藏不漏;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犹如障眼法。

    这显然与明清时期的创作大环境相关,是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二、香草美人

    想要深切了解“钗黛合一”云遮雾罩的真正深义,必须先了解什么是“香草美人”。

    “香草美人”,源自爱国诗人屈原的著名长诗《离骚》,全诗大量运用了高明的比喻象征手法来抒发爱国情感,如诗中写“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直译意思是,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要采荷花织就成下裳。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看似是少女抒情,但实际上却是诗人在表达政治生涯失败后的不满以及不悔的情绪。

    《离骚》全诗中运用了很多“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达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抽象的概念。从此,“香草美人”就成为了一个成语,在后来的古诗文中常用来象征“忠君爱国”。

    再看汉·王逸的《离骚序》: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可见,“君子只求君王之泽”好比“淑女以求君子之爱”,后宫妃子和前朝大臣的心都一样,得蒙圣恩、“承人雨露”则恩爱非常、志得意满;打入冷宫或壮志未酬也都会怨念百生、归隐田园。

    所以,诗人文人们想要表达忠君爱国就写香草美人;想要表达挫败不满就写闺中怨妇,这就是所谓的“幻笔”写意的一种。


    三、钗黛合一 

    众所周知,薛宝钗和林黛玉并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共用一首判词。文中写到:“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名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画中“两株枯木”,双木为林,喻意“林下之风”。

    魏晋时代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并称“竹林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具有真才实学,却拒绝出仕,以风骨文章潇洒传世。

    中国名士哪怕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以及这种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可称“林下之风”。[1]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王夫人(谢道韫)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可见“林下之风”,就是指那些有才干、有才华、有诗韵、有风度,巾帼不让须眉的不同寻常的女子,有名士之风。

    “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玉带”通常是指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这种腰带用的玉制品,俗称玉带板。最早的玉带出现在战国时代,隋唐时期玉带被定制为官服专用,唐宋时期盛行,且三品官(省长以上)以上佩玉带,是男人专用。

    有林下之风的“不一般的女子”,且配有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佩戴的男性专用的玉带,显然,非女即男。

    再来看判词:

    “可叹停机德”,“停机德”出于典故《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故事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绢,以此来比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这里指薛宝钗有合乎孔孟之道的品德。

    “堪怜咏絮才”,“咏絮才”正是指被誉为“林下之风”的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借絮咏雪的故事。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黛玉同样具有“林下之风”。

    乐羊子妻与谢道韫,各有各的妙,正好比宝钗和黛玉。

    “玉带林中挂”,林黛玉;“金簪雪里埋”,薛宝钗。谐音寓意都很明显,不必多解释。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清冷高傲,一个富有才干,又都充满诗情。

    “高傲”是魏晋流传下来的一种文人引以为豪的人格,在明代晦暗的社会环境中更发展成为一种狷狂。“诗情”一直都是男性的专利,在任何时候它都是文人安身立命甚至自命不凡的根本;至于“才干”则更是在封建社会中认为男性应该具备的一种才智[2]。

    第二回介绍黛玉时,文中说“假充养子”,意思是当男儿养育。林黛玉父亲林如海还聘请了贾雨村教她男儿科举才需研习的“四书”。但林黛玉却从不劝贾宝玉仕途经济,正是高傲文人的人格体现。

    而薛宝钗则与“林下之风”的士大夫精神刚好相反,她总是劝诫贾宝玉要务实进取,代表了另外一派积极入世的儒家哲学,追求赤裸裸的功名利禄。

    但同时,她们都具有非凡的“诗情”。

    林黛玉有浓郁的诗人气质,她的诗作主要有三类:

    哀伤凄婉的,见于《葬花词》、《桃花行》、《唐多令·柳絮》;

    清高孤傲的,见于《问菊》;

    歌颂皇权的,见于《世外桃源》、《騄駬谜》《杏帘在望》 等。

    薛宝钗的诗歌创作意境深邃、含蓄浑厚,可与林黛玉比肩。她的诗作也分为三类:

    自写身份的,见于《白海棠咏》、《画菊》等;

    讽刺时事的,见于《螃蟹咏》等;

    寄托思想的,《镂檀锲梓谜》《临江仙·柳絮》 等。[3]

    如果是女人作诗,哀伤凄婉、伤春悲秋不稀奇,但歌颂皇权、针砭时弊却罕见。薛宝钗那首“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真是凌云壮志、豪情万丈!而林黛玉的《五美吟》中所写的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这些绝世美女,各个都是典型的政治斗争中的核心人物,所以林黛玉所写根本不是爱情故事,全是残酷的政治斗争,下笔的角度也全是政治角度。

    “高傲”、“诗情”、“才干”,封建社会中男性所独有的人格才智,竟然全部都在钗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典型的香草美人,幻笔障眼之法。


    四、名士追求

    《红楼梦》第一回,中秋佳节,贾雨村对月感怀,深叹生不逢时、壮志未酬,作诗:“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甄士隐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

    贾雨村的这两句诗中引用了两个著名典故。

    上句典出《论语·子罕》: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我待贾者也”,林黛玉只爱贾宝玉,意喻“君子只求君王之泽”。

    下句,典出郭宪《汉武洞冥记》:

    “神女留玉钗以赠帝(汉武帝),帝以赐赵捷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尤见此钗。黄諃欲之,明日示之。既发匣,有白燕飞升天。后宫人学作此钗,因名玉燕钗,言吉祥也。”

    这个典故中,“玉钗”是汉武帝送给宠妃赵婕妤的。汉代宫女热衷做白燕钗,是期望能象赵婕妤那样得到宠幸,那是一个女人在封建时代能得到的最高地位。这也是文中“薛宝钗”本来的志向,这里却明确借由贾雨村表达了男人野心,就是想要仕途之路“一飞冲天”。

    林黛玉是诗书仕宦的女儿,淡泊守拙,孤高清冷,只待君王“三顾茅庐”;

    薛宝钗是皇商千金,追名逐利,欲望狂热,所以必须按时服用“冷香丸”,强行克制。

    林黛玉“待贾而估”,薛宝钗日日劝谏,最终两人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中达成和解,这也代表着入世与出世之间艰难地达到了平衡圆融,进退自如。“钗黛合一”,就是中国历代名士的至高追求。


    参考文献:

    [1] 周淑兰.狂与狷:放达与隐逸的中国名士[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21-22.

    [2] 崔晶晶.《红楼梦》性别视角辨析[J].红楼梦学刊,2008(2):228.

    [3] 超星图书馆词条“钗黛合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香草美人:“钗黛合一”,中国名士的终极追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ym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