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学时候,老师经常会跟我们说“瞌睡越睡越瞌睡,精神越振越精神”,那时候很不解,觉得睡久了自然就不困了呀,直到现在,早起这件事让我彻底明白缘由。全职在家,就没有起床的压力,早上起不来就再睡一会然后还是困意十足,于是就继续睡,等到最后起来了还是头晕脑胀,可是在以前教书时候,每天早上5:30雷打不动起来,然后快速洗漱,跟着学生晨跑,到了办公室睡意全无精神十足。感觉一天的时间都被拉长,做事的效率也很高,也没有什么各种身体毛病来袭。为什么呀?
直到我看到了剽悍晨读推荐的这本书《人类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后,我才明白:原来,我们太多的病就是因为太安逸了,运动少,思考少,吃得多,给各种“懒病”提供了温床,于是流行了“沙发病”,“空调病”,缺少运动进而引起了全球范围的糖尿病,以及越发年轻化的心脑血管疾病。
我们越舒适,身体就会越差,所谓生理影响心理,从而我们做事就越来越提不起兴趣。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历久弥新呢,还好,我们意识到了,所以“全民健身”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那我们该过怎么样的生活呢?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要打造有助于个体成长的环境,“用进废退”是我们系统的运行规则,所以我们需要给我们自己施加压力,压力太少则懒病滋生,而压力增加,我们的耐受力就会增强。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
其实,压力一直是促进我们进化和增强适应能力的催化剂。最早人类在生存压力下,进化成两足,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可以做更多的防御;在长期的力量训练压力下,手臂肌肉会粗大强壮;给骨骼施加负荷,才能刺激骨细胞对钙的吸收和利用。这些都是压力体现的重要作用。
环境有多残酷,我们就有多坚强,就是说压力增强人的耐受力,只有遭受压力,才能促使我们产生解决压力的需求,从而在过程中提升适应性。而我们口中常说的“压力大”,实质上是逃避的一种方式,不想做就逃避,不去做就说压力大。而一旦开始也就没有什么压力,反倒变成了前进的动力。
试着回想一下,在尝试晨跑的那些日子,你的精神状态是不是更好一些?在久病卧床之后,你的精神状态又是如何呢?还记得9月份,我每天早上坚持早起晨跑六公里,晚上再也没有失眠,一直以来的头疼也基本消失。可是,到了冬天,懒病发作,导致现在每天晚上失眠困扰,头疼频发。所以为了过上健康生活,早点从“安乐窝”里走出来吧,远离舒适,给自己压力。
如果你现在经常无精打采没精神,气喘吁吁长生病,感叹自己一事无成废光阴,那行动起来吧,离开让你觉得舒适的区域,做一些让你觉得有压力没有那么舒坦的事情吧,比如,阅读写读后感,听英语背单词,健身房拿铁跑步。及时认清这一点,然后马上行动起来,因为精神上的懒惰可以克服,身体上的很多问题却是不可逆转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