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文
爱诗爱画,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用笔画出诗中的风物。边画边背,趣学语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0931/67f284755221e6df.jpg)
二、思维导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0931/ff1e5a2e2d905b76.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0931/1389bb48392de8c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0931/eea20d2b16fbf44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0931/c532cd8f59680b1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0931/3a27cbb99d89fa51.jpg)
三、相关介绍
1.字词解释:
绝句: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2.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杜诗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后人称为“诗史”。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3.背景介绍: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流寓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后世称为“杜甫草堂”。后来杜甫又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东川(现云南昆明)漂流。
安史之乱平定后,严武再次镇守成都,杜甫也跟着回到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看见草堂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景,情不自禁,信手写下了一组诗,共四首,杜甫作诗前并未拟题,完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四首以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
4.翻译:
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坐在窗前,看到浣花溪畔,柳枝头上长出了嫩绿的芽儿,成双成对的黄莺迫不及待地飞上枝头,唱啊唱啊,歌声清脆动听。碧空如洗,一行白鹭排列得整整齐齐,飞向清新的天际中,自在自得。诗人凭窗远眺,只见西岭山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闪着光芒,门前停泊着从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四、图片欣赏
四川西岭雪山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0931/e051796538b37f61.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0931/d3d33c6fc8e517a6.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0931/a5fe5adeccb5dcf0.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