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电影《冈仁波齐》,说了11个各种年纪的男女老少2000公里的朝圣之路的故事,把各种人感动的不行,心灵又被洗涤了,再次觉得不到西藏灵魂得不到升华,人是污浊的。
片中的9岁女孩扎西措姆也是朝圣人里的一员,离开家去朝圣是她懵懂生命中的头一件大事。去年7月份我因为工作去了一趟拉萨,在大昭寺门口,像她这么大的孩子在磕长头的比比皆是,说实话,我一点都没有被感动,反而觉得很不舒服。
我一点都不认同几岁的孩子应该去朝圣和磕长头,他们应该在学校接受教育,他们应该跟家人在一起,他们应该过正常孩子的生活,我也不认同孕妇应该在怀着孩子的情况下去朝圣,在安全和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做这事,并且生完孩子之后马上带着孩子去做这个事情。
我之前反复说过,具备生育能力就能自动成为父母,是所有孩子最大的不幸。电影里被次仁曲珍生下来的小孩,9岁的扎西措姆,以及去年我看到的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的,全部都是这些不幸的表现。
所谓的圣洁和灵魂净化,都是看客心态,这些人一定会看到丽江大理香格里拉商业化之后痛心疾首,觉得丧失了传统民族的原汁原味和淳朴。所谓的淳朴,就是因为贫穷和愚昧表现出来的落后表现而已,看客们从中得到了极大的心理满足感,一旦这个满足感没了,马上就“痛心疾首”起来了。
今天跟朋友聊天,我说我老家的村子周围三五公里围绕有四五个彝族的村子,一直都是比较穷的,我小时候他们大部分都还住在茅屋里面,这几个村子在我的印象里,自杀率非常高。我的很多小学同学上学上着上着就突然不来了,一打听父亲或者母亲喝农药自杀了,甚至我的好几个同学,回家被父母骂几句,也喝农药,自杀了。
最近这些年,自杀率大幅下滑了,很少听说还有谁自杀了,为什么?很简单,相比以前富裕了。40岁以下的人不愿意种地的可以出去打工,不愿意出去打工的,可以在周围村子帮工,薪水日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已婚的男女网恋之后抛家弃子跑了的。
我认为幸福感跟选择权是挂钩的,没有选择权的人,是没有幸福感可言的,所以我哪些小学同学和他们的父母才会随便遇到一点点小事就自杀了,因为人生生无可恋,没有尽头,举目望去,都是无希望的受苦。
2012年,我们从玉树接了2个孤儿兄妹送到香格里拉维西县的一个慈善学校,这两个孩子原来的家庭有12个兄妹,但是有5个出家了。家中遭遇地震天灾巨变,有2个兄妹长达1-2年的时间没有任何人关照在外如同野狗一样的流浪,在遇到我们之前都是饱一顿饥一顿。
为什么出家?就是穷了吃不上饭,去寺庙有饭吃。我很难把他们跟电影里朝圣的人分清楚,朝圣真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神圣向往,还是逃避毫无希望的现实生活的一种短暂手段?
如同很多年以前我老家的那些彝族同乡的一瓶敌敌畏,和现在的一个联通世界的智能手机。
再说一次,幸福感跟选择权成正比,只有尝试过毫无希望的生活的人,才知道那怕一点点可能性,都是逃避现有生活的万丈光芒。
说回看客心态,一些看客和游客们臆想出来的淳朴的路人,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每天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有着坚定圣洁的人生理想,这些场景多么的令人觉得安适,对于看客而言,还有什么比这个还能证明这个乱糟糟的世界和生活还有某些东西运行在正规上呢?
可惜这些都不是真的。
我支持所有落后地区变成喧嚣的城市,支持所有的人去城市生活,谁觉得那些生活岁月静好,谁去就行了。非要别人按照自己臆想的方式生活,那是病,得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