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分粥的故事:一个七人组成的小团队,他们平凡而且平等,没有祸害别人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要解决每天吃饭的问题-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工具。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最后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可见,权利会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利会导致绝对的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每周一天。这样就等于承认了每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的权利,同时也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的机会。这样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种办法造成了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个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当然不能放任其堕落和败坏风气,还得寻找新思路。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这样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完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七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的,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七个碗里的粥不一样,他确定无疑将会享用那份最少的。
故事的内容非常简单,却寓意深刻。一个好的机制通常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个班级在欣欣向荣发展之际,班级的纪律问题就比较少。一旦班级发展受阻,人心涣散,班级的纪律问题就会变得严重,各种稀奇古怪的事层出不穷,甚至好学生都可能更多的犯各种错误。那么一个老师,既要解决具体的纪律问题,这是治病,也是治标;又要有更高的眼光,通过一些策略促进班集体整体发展,班级整体朝向积极方面转化了,具体的纪律问题就会大大减轻,许多“病”会“不治而愈”,这是健身,也是治本。
一个老师总是治病,会发现病越治越多,问题解决者逐渐演变为问题制造者;
一个老师,治病的同时治本,会发现越来越没病人可治,而人或班级更依赖于发展而非维稳,老师的挑战变成了:愿景、目标、价值观、课堂……
一个好的班主任的最终工作就是传播希望,善于给孩子们描绘愿景。好的“共同愿景”往往需要与具体的“个人愿景”结合起来,才能爆发出巨大的动力。正如欧白恩所观察到的,“我的愿景对你并不重要,唯有你的愿景才能激励你自己”。 那么,对于一个班主任而言,是否能成功的将班级的“共同愿景”转变为孩子们的“个人愿景”显得尤为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