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有些常引起众人的种种议论。
这时就会发现,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千差万别,各有各的思路。
并且大都觉得自己更正确,更有道理。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在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
有人说,不必嘲笑盲人,其实我们人人都是那些盲人。
这句话很有道理。
那么,怎样能够看问题更全面、更准确呢?
孔子的做法给了我们一定的启迪。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主观臆断、不绝对化、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01)毋意
不主观臆断。凡事不必先入为主,胡乱猜测。
比如上午刚刚遭到领导批评,下午走进办公室,发觉同事正窃窃私语,见到自己就不再说话。
这时心里有时就会不舒服,认为他们是在背后议论或者菲薄自己。
这种凭空想象的事情常常给自己增加了无谓的烦恼。
如果凡事放下主观猜测,不仅内心清净,遇事也不容易判断失误。
02)毋必
不绝对化。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事情,非得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
我们打工也好,创业也好,付出了辛苦,如果要求必须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就是绝对化的想法了。
这种必须怎样的想法,最终失望的很可能是自己。
因为事情的发展是复杂的,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
执着于自己的一点意念而不顾其它,怎么会不失望呢。
就像小说《空心爱》里的一句话:“她想要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可事实上,越想掌控,局面越是失控。”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学会不执着于个人意念,掌控不了的因素不去顾虑,保持一份豁达。
03)毋固
不固执己见。
尤其是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那些曾经被验证过的所谓成功经验,很容易成了这个人固执的观念。
殊不知时间在变,环境在变,个人在变,曾经正确的经验放到今天,未必再适用。
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早已经没用的东西也不舍得扔掉,宁肯白白占用家里的空间。
因为贫穷的过去教会了他们,要最大限度的节省。即便是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很多老人也不肯放弃这种观念。
我们面对很多事情时也是一样,太过固着于某一种观念、想法,不去变通,等于抱着已经无用的东西不放,也就没有空间再放新的知识了。
这是给自己设置了思想牢笼,做不到与时俱进,反而越来越偏离事实的本相。
04)毋我
不过分自大,不以自我为中心。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个信徒来到地狱参观,看到地狱里的人们正在吃饭。每人手里拿着十几尺的勺子,拼命往自己嘴里送。可是勺子太长了,人人都吃不到嘴里。
他又来到天堂,天堂里的人吃饭时,每人也拿着十几尺的勺子。不同的是,你盛给我吃,我盛给你吃,人人吃得很饱很开心。
所以说,为人,也等于是为己。
相反,凡事只想着自己,就会陷入自私自利的境地,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上,这样的人都让人厌恶。
同时,不以自我为中心,不等于失去自我,完全按照别人的想法去活。
而是把自己和别人放在同等的位置上,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
跳出自我,不被自我的头脑限制住,从而开拓了自己的视野。
0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四点说起来容易,其实很难做到,需要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修养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