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篇第九04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大意】孔子杜绝了这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一点启示】如果凭空臆测,往往缺乏真实的依据,妄自下判断,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如果总是武断绝对,认为只有自己说的对,只有自己掌握的才是真理,从而固执的坚持己见,不肯接纳别人的见解,岂不是自以为是,产生严重的成见与偏见;从孔子的话中体会圣人之心,体察圣人之意,逐渐接近四毋的良好人生态度,谦以待人,实事求是。不拘泥、不固执,更不偏执。
【浅谈】
(1)子绝四,文字好明白,但却是一生的修行。要求自己一生行为上时时去反省、处处提醒。这实在很难,但孔子是做到了,你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毋,同无,在古书上要否定多用毋。毋意,夫子与人相处不主观,也不把自己主观意识强加他人,当然独立人格是有的。大事上,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一定耐心听取;无伤大雅的小事,本来想这样,别人有不同意见,也就依他人了,一方面也说明孔子为人随和。
(3)毋必,能适应方能应变。孔子并不强求一件事必须要做到怎样,这点更是人生修炼的高层次。天下事、天下人没有一个必然的,一切都在变。佛家更说“色不异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不与人言常二三。人要精进修行,但也要学会放下,接纳。一切无非是历练,经历多了便明白世事无常,待时而动,顺势而为方为正道。
(4)毋固,不固执自己的成见,毋我,专替人着想,专替事着想。懂得换位思考,学着从他人角度看问题,两面看看、两面想想。
(5)如果引申一下,佛家《金刚经》也有这四个思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相,形象、现象、表相,显现出来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相处,烦恼多、痛苦多,皆源于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只看表相。子绝四就是平等相,慈悲观。
(6)当然,我们普通人不要动不动求无我,那是圣人境界。绝对无私,可能吗?对我们,就是老子说的“少私寡欲”,少、寡即可。在事上,就是不可能做到绝对客观、不主观;不可能绝对放下,不纠结了;绝对不固执了,想开了。
(7)真的无我,几乎没有这样的人,但不是绝对没有。如老子、夫子,佛陀等圣贤、菩萨,一切都是大自在境界,会很快乐,因为觉悟而又有情。所以古人云:“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8)子绝四是孔门学问的精髓。尤其无我,也可以用老子的四不“不自是、不自彰、不自伐、不自矜(不自以为是,不自我表现,不自我夸耀,不自我矜持)”相互印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