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母亲这个话题,首先觉得很温馨。母爱之伟大,犹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母亲的慈爱和付出,一直在治愈着我的人生。
然后又感沉重,我的母亲在我年轻的时候过早地离开了我,养育之恩,无以为报。
慈母离开我已经多年,个人的工作、家庭和生活与母亲在世时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境变迁并未淡化我内心深处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虽然还没有读过贾平凹的《写给母亲》,不过可以感受到贾先生对母亲的那份情感,因为我也是儿子,爱母之心是相通的。
这篇读后感很感人,作者将自己对老母亲的深情和感恩融入到笔端,并通过贾平凹的母亲系列散文之线铺陈开来,从作家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中照见了自己和自己的母亲。天下母亲千千万万,但属于天下母亲的高贵品质只有一个,那就是对子女的慈爱,对家庭的付出,对困苦的坚韧,对感情的无私等等,正如文中所说:“母亲像一根万能火柴,只尽情燃烧自己,一辈子都如此,无论对父亲,对孩子,还是对待邻里”。
读罢,有一种感觉,就如同和笔者一道把贾先生关于母亲的过往点滴细细品味了一遍,并引发自己对母亲的温馨追忆,不失为一次心灵的洗礼。
文中有这样的感慨:“亲人的离世不是一时的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湿”。是的,从至亲的离去方知他们对自己是多么的不可或缺、不可复制,原来父母是我们自己最后一片宁静的港湾。
孝不能等,因为子欲养而亲不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赞许文章结束时的那句话:“还是趁着母亲安康健在时,多一些腻在身边的陪伴吧” 推荐品读。
(晴望有雨)
本篇以一个不落俗套的开头,设问,把现在的学生们放入大观园,他们喜欢和选择的是 “打游戏!” 由此联想到写诗填词这种高雅的娱乐方式受众稀少。
智能手机和网络普及确实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但是,诗歌是最高级的娱乐方式,属于阳春白雪。
怎样才能写好诗歌呢?工夫在诗外。
关于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延至现代诗,本文侃侃而谈,例举诗歌,书籍,引经据典,加以分析解读,灵活意趣,颇为应景。让人对诗歌这种抽象的文体,有了具体而生动的认识。推荐。
《远村行走一寻访中国最后的山村 》,作者秦明是美学硕士,同时也是一名优质旅游创作者。他行走秦岭十余载,边走、边拍、边写,自创了“行走体”散文。网络阅读六千万,且有二三小文入选语文课本。
这本书是一部宁静旷达的秦岭南坡纪实录。作者秦明历时七年,徒步千余公里,以古朴悠扬的笔触和近百张原生态照片,融会出古老村庄的真实风貌,为读者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如世外桃源般静静绽放的村庄。
这种文字与图片的结合是书中描述更为生动真实,仿佛读者也亲身经历了那些艰辛而美好的旅程。
本篇以流畅的触笔,追随作者的脚步、视角,对秦岭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满足了江南人没曾有过的涉足,阅读的体验非常好。
读这本书会由衷佩服作者的毅力和书中所描述的广度和细节。它已不再是游记,是上升到描述秦岭南坡的人文史和乡村的变迁史。是记录也是体悟。行走在山中就是一种修行。而阅者何尝不也从中汲取到城市城市所不能给予的宁静和减压。推荐。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99473/2663f647e809411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