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包饺子(2016.1.4)

包饺子(2016.1.4)

作者: 孙万群 | 来源:发表于2017-09-24 09:50 被阅读0次

                    我是这样教孩子们解决问题的

    包饺子(2016.1.4)

            引导低年级孩子根据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提出并解决问题既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

          今天,我以元旦包饺子为题材,让孩子们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用我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谈话引入主题后,我呈现了两个信息:妈妈包了10个饺子,小川包了3个饺子。看到这里,孩子们沸腾了:“哇!妈妈好厉害呀!”还有孩子在小声议论:“爸爸呢?爸爸怎么没来包饺子?”我说:“别着急,爸爸还没回来呢,等会儿回来了再加入包饺子比赛。现在,先比比你们谁聪明,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你想解决的问题。”我的话音刚落,已经好多孩子举起了手,我随机请了一个,这孩子胸有成竹地说:“妈妈和小川一共包了几个?”我装着没听清楚,让孩子重复了一遍,然后问大家:“你们听见了吗?这问题提得太好了,我想把它写下来,你们可以给我重复一遍吗?”随着孩子们的复述,我迅速的板书出了:(1)妈妈和小川一共包了几个?然后我继续说:“我觉得这个问题里有一个字和一个词非常重要,谁能帮我找出来,我要用红色显示。”于是大家七嘴八舌的找出了“和”、“一共”,我轻轻的擦掉后又用红色粉笔补写了上去,大家整齐地把问题读了一遍,而且把红色的字读得稍重一些。接下来,我说:“除了这个问题,谁还能提出不一样的问题呢?”好多孩子大概是早想好了吧,举手还是那么积极。被请到的孩子大声说:“妈妈比小川多包了几个?”“哇!这个问题太棒了,想到这个问题的孩子一起重复一遍。”于是,那些其实根本没有想到的也一起重复着,我又迅速的板书出了:(2)妈妈比小川多包了几个?紧紧接着弱弱的问了一句:“这个问题反过来该怎么说呢?”在大家给我的帮助下,我又写下了:小川比妈妈少包了几个?而且还找出了关键字“比,多”并用红色显示呢。

          到这里,我让孩子们休息了片刻,并告诉他们,爸爸已经回来了,而且加入了包饺子活动。“来,我们一起看看爸爸包了多少个饺子?”说着,我迅速的板书出:爸爸包了7个。“现在,你们能提出好多问题了,轮到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看谁想到的问题多。”于是,孩子们提出了如:三人一共包了几个?妈妈比爸爸多包了几个?妈妈和爸爸一共包了几个?爸爸比小川多包了几个?爸爸和小川一共包了几个?他们每提出一个问题,我都小心翼翼地板书在了黑板上,并且每一个问题里的关键(重要)字,词我都用红色凸显出来了。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从中选择3个(黑板上一共提出了7个问题)自己喜欢的问题抄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并认真读一遍,然后写出解答这个问题的算式。其间,我反复提醒孩子们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千万别“张冠李戴”了,即如果算的是“妈妈和小川一共包了多少个?”千万别错看成爸爸包的饺子个数了。这里给孩子们留足了抄写,思考,解答的时间。差不多都完成了的时候,我说:“时间到了,谁愿意来帮老师把这些问题都解决掉?”扫视了举手的情况,愿意帮忙的孩子还挺多的。“我们按老规矩,先请到的同学有选择的权利,选你喜欢的题号来解答。”我边说边视察哪些孩子坐得端正,然后故意请了平时那些弱一点的孩子来解决。还好,只有一个孩子(唐茜)有错,其他都“瞎猫撞上了死耗子”,全对了呢。

          最后,我让孩子们把这七个问题按照解答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类,用加法算的有:(1)(3)(5)(7),用减法算的有:(2)(4)(6),并让大家找用加法算的题目的共同点和用减法算的题目的共同点。通过这样慢慢的引导,孩子们不但学会了提问题,还初步感受了用加法算的题目的共同点(如:求谁和谁一共包了几个?)和用减法算的题目的共同点(如:谁比谁多(少)包了几个?)。

          我想:长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生活题材循序渐进的引导,应该是能让绝大多数孩子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我有信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包饺子(2016.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fk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