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创办3721的故事。
说到3721,可能很多人已经想不起来了,而有些人压根没听说过,但3721曾经可是风头无两。
20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时候,互联网在中国开始普及。
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百度搜索,也没有hao123这样的网址导航,要想去某个网站,得在计算机里输入它的网络域名,什么“http”“www”,挺麻烦的。
特别是对于那些英文不太好的人来说,复杂的域名是一个上网的障碍,而周鸿祎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他就想,为什么要记住这些复杂的域名?
假如做一个中文网址软件,想去什么网站,直接打中文名,岂不是简单很多?
1999年的时候,周鸿祎发布了3721上网助手。
人们无需记住复杂的域名,直接输入中文就能抵达想去的网站,3721帮助中国网民解决了一大痛点。
那个时候,谁新买了一台电脑,3721大概率就是他收藏的第一个网址。
2000年的时候,超过两千万中国网民在使用3721,有20万家企业在3721登记。
到了2001年,在大部分中国互联网企业还在疯狂烧钱的时候,3721成了中国互联网第一家有了收入而且实现了盈利的公司。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刚开始萌芽的时候,周鸿祎就早早入局,抓住了机会红利,成了第一批中国互联网创业者的一员。
而且他创办的3721也大获成功,持续赚钱。
这样看,一切都势头向好。
不过,挑战很快就到来了。
其实早在3721还没有正式发布的时候,周鸿祎曾经把这个产品演示给他一个在互联网领域的朋友看。
当时,对方说,这东西需要技术实力和强大的资金来支撑,微软如果想做这个事还能做成,你这小公司做,比登天还难。
这句话让周鸿祎心里一阵哆嗦,他意识到了一件事:
微软实力雄厚,又有IE浏览器做入口,要是微软哪天想做这件事,灭掉他们这个“婴儿公司”是分分钟的事情。
不过想了想,周鸿祎又觉得,这毕竟是一个中文上网的东西,外国人不擅长,微软应该不会闲着来插一脚。
结果,等到周鸿祎的3721终于做起来之后,微软真的要来了。
2000年的时候,有一家叫RealNames的美国企业打算入驻中国。
这家企业的业务模式和3721几乎一模一样。
更可怕的是,RealNames和微软达成了合作,它能捆绑在微软的IE浏览器上,这对于周鸿祎和3721来说无疑是一个“灭顶之灾”,3721三年辛辛苦苦用客户端打下的江山可能会直接被颠覆。
面对这个可怕的竞争对手,周鸿祎想和它谈合作,没能成功。
于是趁着RealNames还没开通中文IE的接口,周鸿祎立马开始跑马圈地,争夺网络实名的市场。
他和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合作,在它们的搜索框上放了3721的链接;
他还费了老大功夫,和中国电信达成了合作,如果用户输错了网址,会弹出来一个指引用户去3721访问的窗口。
在这些合作之外,周鸿祎还做了一件很关键的事情,那就是用插件的方式来推广3721。
周鸿祎觉得一款软件安装的过程太费时,容易劝退用户,他就琢磨有没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这时,Flash插件给了他启发。
用户如果没有安装Flash插件,去一些有Flash广告的网站时,就有一个弹窗问“yes”或“no”,如果用户点了“yes”,软件的安装就很快完成了。
于是,周鸿祎把这个思路用到了3721上。
他找网站合作,只要用户访问了这个网站,如果他没有安装3721的插件,浏览器就会弹出安装的对话框。
这个办法,让3721的安装速度比原来提高了上百倍,用户量也疯狂上涨。
可以说,插件弹窗方式为3721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如果不点“yes”,这个窗口就会一直弹出来,所以不少用户感觉受到了骚扰;
另一方面,一些不太懂的用户即使点了“yes”,也没察觉到自己安装上了3721软件,对他们来说,这个软件是稀里糊涂地装上的。
更糟糕的是,到后来,不少软件都学了这个办法,而且为了抢占用户,它们会强行删除掉3721插件。
周鸿祎也开始反击,恶性竞争的苗头就此萌发,软件变得越来越难卸载,用户的体验变得非常糟糕。
无序竞争下,互联网的使用环境变得乌烟瘴气。
2005年,北京市网络行业协会公布了十大流氓软件名单,其中就包括3721上网助手。
周鸿祎也就此多了一个称号,“流氓软件之父”。
其实,我们站在今天,回顾二十年前的这段历史,会觉得周鸿祎犯了一个很基础的错误。
那就是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什么拉新、增长、促活,而是尊重用户。
但是在中国互联网刚开始草莽生长的年代,所谓的用户意识还很薄弱,互联网从业者也未必清楚这一点。
多年之后,周鸿祎回忆说,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他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打败竞争对手,而没有考虑用户的感受。
在反省中,他意识到,做产品,如果忽视用户的感受,不尊重用户的利益,不被竞争对手打败,也会被用户抛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