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我们是谁?
我能成为谁?
自打婴儿能分辨出镜子中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他人,人们就逐渐有了自我意识,而有自我意识之后,人们便从未停止过探寻“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脚步。
哲学家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人类基于思考而存在;
神经学家们发现,前额叶皮层、顶叶皮层和颞叶皮层等很多脑区都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维持有关。
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甚至把“我是谁”,也就是“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单独作为一项人生的重要任务。
而想要说清楚“我是谁”,往往需要通过“我们是谁”来确认。
举个例子,假如现在让你写出几个“我是……”这样的句子,我想你一定能写出很多,比如我是哪里人、我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我是有着什么爱好的人、我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等等。
你会发现,哪里人、从事什么工作、兴趣爱好,这些都可以看作自我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即使是性格特征这样的个人特质,也只有在与他人比较时才有意义。
也就是说,身份的个人属性很难与身份的社会属性分开讨论,我们往往是通过不同的社会身份来推演自我形象的。
人们的社会身份如何塑造着一个人的感受、对世界的理解,以及我们有哪些更好的办法控制社会身份对我们的影响。
身份对人们的影响无处不在,当我们使用某个身份的时候,就像是戴了一副有色眼镜。
它不仅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对待他人,更影响着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从听觉、视觉、嗅觉到味觉无一不受身份的影响。
为什么人们会格外重视和认同某些社会身份,这些身份给人们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
我们会发现,当社会身份挠到“需求”之痒的时候,人们就会格外重视这些群体,重视自己的这个身份,这些需求包括归属感、独特性和地位。
如何去破除身份的限制,让个人或集体发挥更大的力量。
一个是扩大道德圈,也就是扩大我们的身份边界,从而让彼此的联结更加紧密、更加团结。
二是表达异见,要敢于表达不同的想法。因为异见可以让群体内成员的思维得到拓展,启发成员重新思考,从而让整个群体变得更好。
三是提升领导力,领导者的行为有时候决定了人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如何提升领导力?就是既不要忘记团队的价值,也不能忽视个人的独特性。
社会身份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但是我们不能让这个工具过于死板,成为一种枷锁,而是要多去拓展更多可能的身份,与更多人产生联结。
当然,我们也不能肆意使用这个工具,因为这个工具可能行善也可能行恶,我们需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身份所带来的影响,做身份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