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回忆下我们去景点旅游,除了尽情的欣赏美景,做的最多的事情是什么呢?对,拍照。用照片记录生活中的美好。实际上在我们的教育实践旅途中,也有很多的美好需要记录,除了相机,我们还可以用文字。文字的记录,能将平淡如水的岁月定格为永恒,能将漂浮的思想捕捉,能将幸福和美好永远珍藏。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及时的记录,使它们在忙碌中匆匆消逝。怎样找到一种载体,促使教师不断记录,养成思考的习惯呢?教育随笔,是一种比较合适的理想载体!
一.教育随笔知多少
随笔,顾名思义,是随手笔录之意,它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教育随笔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是你把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感悟,欣喜,遗憾都记下来。它可以让你系统地积累材料,成为你教育教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它记录下教学中的精彩,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如果说教学研究是一串项链,那么教育随笔就是教学研究中的一粒粒珍珠。
教学随笔的形式灵活自由,内容短小通俗,风格随意平和,它的“脾性”很适合我们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李镇西老师一直是贴近教师生活实践、便于教师写作的教育随笔的倡导者。他用“朴实、诗意、形象、激情”为教育随笔的风格作了小结。 可以用朴实地阐释教育理念,可以诗意地抒发教育情感,可以形象地叙述教育过程,可以激情地评说教育现象。
教育随笔的特点:
教育随笔其特色就在一个“随”字——随便、随时、随手、随心等。
随便:“随便”是说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形式自由。
随时,随手: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稍纵即逝的想法,所以需要及时捕捉、记录下来,随时随地写下灵感笔记。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您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思想的火花可能也消失不见了。时过境迁再提起笔,往往只是一个美好的回忆。所以要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随时记录文字的载体有很多,除了传统的纸和笔,我们可以借助手机APP,简书,美篇,讯飞语记等,不仅方便记录,而且可以反复修改。
随心:就是笔要随脑,也即教师要用心于教育、钟情于教育,要让思考伴随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有感即录,积少成多,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得以检验和修正之。
二.为什么写教育随笔
苏霍姆林斯基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他没有很高的学历,17岁初中毕业后,只经过一年的师资培训班的学习,他当上了农村的小学教师。然而,他坚守理想,坚持学习,在35年的教育生涯里,他一直坚持每天早晨5点——8点从事写作,白天去课堂上课、听课、当班主任,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的问题。这一写,一生中写了40本书,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共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片小说。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当《论语》在国内国外盛传,不光是中国人,包括国外人士也在研究《论语》时,不少人发出感慨:“多想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是个实践家,他把自己所获知识融成一种思想,周游列国去传播,利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人,自己却没有把这些记载下来。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著”,最有名的《论语》,也是由弟子编纂而成。幸亏弟子有心,要不然中国的文化遗失有多大?
如果你能坚持写教育随笔日记5年,你必将在教育上小有成就。
——朱永新
1.教育随笔——记录美好,回味幸福。
相信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都会有不少幸福而激动的时刻,当时激情满怀,过了一段儿也就逐渐淡忘了。教育随笔,给我们留下的不再是遗憾,让过去的智慧,思想火花不会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淡出这个美丽的世界。为什么写?因为爱才去写,因为写,才会让爱永恒。是我们对教育的一种情怀,是我们对学生,对课堂的一种热爱,是我们对美好回忆的珍藏,是我们把自己的感触化成文字,化成实实在在可以让大家阅读的存在。
所以写教育随笔,其实就像拍照片一样,能够把课堂上,教学,生活当中的某些细节固定下来,有空的时候你读读。那就觉得非常有意思,有画面。当你把它转化成文字的时候,他会永远地沉淀在时光的河流当中,什么时候你读它,它都会悄悄的从这个河流深处浮上来,变成浪花,让你慢慢的去看看过去,看到你曾经的幼稚,看到了你渐渐的成长,看到了你未来的方向。
2.教育随笔——保留精彩,积累经验。
我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我们或长或短的教学生涯中。最精彩的那节课并非出现在今天,而是诞生于此前的某个时间。那些精彩的语言,突然而至的灵感,精妙绝伦的临时性生成,只有在那节课上,幻成美艳超群的精灵,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课堂享受。离开的那节课后,这样的美妙便彻底消失了踪影,当我们再次需要它光临时,却再也无法寻觅它的踪迹。这时我们便会抱怨当初的疏忽记录。如果那时能及时记录下那节课中的精彩,能把这样的精彩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阐释,能有一节课的精彩而提炼出某种思想、某种方法,那么我们便拥有了不断向上攀登的台阶。
类似的经历当然很多,类似的精彩也同样很多。那么就让我们用文字保留下我们创造的所有精彩,并在不断的反复咀嚼中,使其成为我们健康成长的养分和动力。
这其实就是一种储蓄,我们的文字便是存单。凭着这样的存单,我们能在需要时提取出足够的财富,满足自己当下的某些需求。同时让我们对已经取得的经验有了很好的总结,使我们能尽量的避开同样的错误,一步一步走向教育的理性。
3.教育随笔——反思行为,促进成长。
古人强调:“吾日三省吾身”,新课程改革则提出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撰写教育随笔,记录个人成长的所感所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重温旧事,回想教育成效,教师常常会品尝理性的感受,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这有利于教师提高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随笔的超强反思性会极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教育教学经历变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点点滴滴的记录也会让教师感到充实和幸福。只要坚持不懈,让思考成为习惯,通过日积月累,就会在教育征途中留下自己成长的轨迹。
4.教育随笔——储备资料,提升能力。
教育随笔是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基石。教育随笔记录着教师的生命价值。钟情于教育随笔的教师,对一次创新、一次感悟、一次反悔经过思索,都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帮助,因此教育随笔是一线教师特有而实用的教育科研。每一篇教育随笔若及时地提炼,就有可能是一颗珍珠。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大多教师感到无处入笔,无从下手。实际上,教育科研论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教学。每一篇教育随笔都是颗明亮的珍珠,把一串明亮的珍珠连起来就是一个漂亮的项链。把许多随笔归纳起来,就成了一篇有价值的科研论文。
教育随笔是教师前进的阶梯。李镇西老师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他在教育教学中所做的那些凝聚了丰富的爱心和智慧的事儿,很多老师都能做到。很多老师做不到的,就是如他一样,长期坚持写作。因为写作,他得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反思自己的爱心和智慧。
教育随笔的撰写在很大程度反映了教师对某个活动的整个过程的总体性反思,或对其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进行局部性反思。可以是总结成功的经验,有利于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可以是查找存在的不足或失误,这是一种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宝贵资源。总之,及时地记录能促进教师不断走向成熟。
三.教育随笔写什么
教育随笔一般取材广泛,一切和教育有关的话题都可作为素材,形式活泼,有一种“我手写我心”的随意性。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每天都要教学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写作的题材十分广泛,教学实践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一手材料,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随笔的素材就有很多。
李镇西老师说:“带着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不停地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教育随笔,就是对我们日常教学实践活动最好的记录。
1.记教学实践。每位教师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试验田”,试验成功与否,肯定会有所“悟”,总结得失,在下次教学中自然能扬长避短。
记课堂上的成功之举。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记教学上“败笔”之处。在教学经验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中的机智等方面,肯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致于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不能在课堂上如鱼得水,顺利实施,教学效果也会不尽人意。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从而实现“从教中学”和“从学中教”的统一,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记一节课的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记班上学生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除了有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外,我们还有对许多问题的困惑。在发现的问题中加进自己的思考与研究,就问题的出现谈自己的感想或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就是一篇很实用的随笔。
2.录学习活动。在听课过程中,作为教师,听课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听到的多数是优质课。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差异就是思维之源,就是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导火线。 我们还可以从课后师生交谈中、学生学习的成功或失败中捕捉教学随笔的题材。
每次参加学习,听完讲座后写一写的感悟收获。
3.写读书心得。平时,我们在阅读书报时,常有所感,有所悟。你也许会突然得到某种悟性与启示,产生平时没有想到的观点,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材料。也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教育教学论文或从浏览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中捕捉。对此,我们要及时记录下来。
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依据,但它不一定是完美的,只要我们深入而冷静地研究思考,你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或新的疑点,那么请及时把它写下来。在讲课过程中,感觉上的得心应手,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迸发……你也许会突然得到某种悟性与启示,产生平时没有想到的观点,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材料。有所思,必有所得。如果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的话,你会发现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4.留生活所悟
留心处处皆学问。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会发生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只要肯积累,选取典型事例记录下来,如成功的主题班队会、典型的教育片段、独生子女的学习指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单亲家庭中孩子的健康成长等,挖掘其中的价值,加一点自己画龙点睛的思考与评点,就是一篇鲜活的教育随笔。
四.教育随笔怎么写
1.格式:叙议结合
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 随笔是自由文体与个性表达的完善结合。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蕴隽永为其特色。所以,“事件+思考”是教育随笔的基本构成。在教育实践中主要有这样一些样式:教学笔记、教学后记、读书笔记、教学礼记、教育教学随感录、备课笔记、教育教学日记等等,这些都属于教育随笔的范畴。核心是“随”,也就是自由地抒写心灵、描摹生活、表达情感,只求真实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2 提升质量
立意要新。你所写的教学心得体会,不仅自己觉得有新意,而且让别人看后也觉得耳目一新,不可重复别人的观点。
真实生动。列举实例要具体生动。在举例时一定要把事实讲明白,使读者看后既懂,又能学会学会用。
小中见大。要做到小中见大。从个别具体的事例出发,能体现出一般规律。注意把中心思想集中到一点上来,反映较深刻的问题和道理。使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个性看共性。
结构多样。文章结构可多样化。教学随笔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教育教学随笔可以以记叙为主,重点记下有关教育教学的现象和过程,篇末简单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以议论为主,叙事简略,以事实或事例作为议论的引子,着重讲述感受和想法。
温馨提醒
1.多观察勤思考。随笔要想写好,首先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这样文章才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2、多读书勤动笔。写作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化过程,要使外化质量提高则必须有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在读书中反思,在书香中成长,阅读能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撰写教育随笔时也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同时,写教育随笔,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还能把平时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草长莺飞二月天。”在这个春耕播种的时节,希望今晚的交流能在你的心里埋下一颗写作的种子,盼望它生根,发芽,生长,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希望你能随时记录,妙笔生花,集腋成裘,成就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