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了包士山公众号的一篇文章,边读边愤恨。
主要内容是:读者朋友有个渣出天际的爸,还有一个可怜又可恨的妈。渣爸开诊所,赚来的前全部花在外边的花花草草上,妈在家卖菜供养两个孩子一路读到大学。大概由于自家这种状况,两个孩子都很有出息。
毕业后男孩到广州工作,并定居结婚生子。妹妹最初留在县城,后来和哥哥一起给母亲买了房子,渣爸非要加上自己名字。在儿女阻止下,只有妈妈的名字。
后来女孩因能力出众,也到广州工作,想买房子,就想把县城那套房子置换掉。哥哥亲自回县城负责卖房,怕渣爸不同意。结果渣爸爽快同意。最终只给闺女三万,自己把十万爽快拿给情人,让她儿子结婚。
后来妹妹在广州多付了钱,买房子。并接妈妈来广州住。妈妈要求他们和渣爸微信。春节后,妈妈回老家,渣爸居然因为情人老公病重,不便出来见他,消停了半年。半年后,情人老公去世,渣爸要求离婚。妈妈选择自杀。
儿女不得已,接妈妈到广州,妈妈要求渣爸也去。结果渣爸各种要钱,原因是情人一家也跟着去到了广州。但是妈妈死活不同意离婚。
读完这个故事,我真的觉得一口老血喷出来。对于渣爸,简直无话可说。可是这个妈妈,这什么操作?简直是迂腐地令人发指啊。明明头上顶着明晃晃的大草原,家里亲戚朋友都知道,还抱着怕丢面子的想法,死活要和渣男在一起。是自己独自生活,它不香吗?嗯,是的,不香。
包包大人的评论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包包大人说,封建思想想要把女性驯化成这样理想的“贤良淑德”的老婆。
这可能就是真正深刻的原因吧。
想起鲁迅先生曾写出的振聋发聩的名言: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
年龄小的时候不明白,长大后,当妈后,看到周围很多狗血生活后,渐渐有所感受。
女性就要贤良淑德,对丈夫言听计从,三从四德:"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这个妈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的感受是心理健康这块已经迫在眉睫了。目前需要得到心理学帮助的人群主要来自家长们。
前年我在医院看病,在医生办公室里,看见一个面色焦黄,神色焦虑的男性,大概有50来岁的样子,在医生给他解释了病情,用药,注意事项之后,反复几次来到医生面前询问同样的事情。我推测着在生活中,他对妻子老婆不会耐心到哪里去。
突然一瞥之间看到三从四德的来源,出自《仪礼·丧服·子夏传》,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
大概看了一下这些内容,注意到
婚姻家庭制度习俗是男主、女从--实行男婚女嫁、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其做法是男子成年后娶妻生子(特别是必由己出的儿子)以继世传宗;已婚妇女必须住在夫家,家庭亲属的身份是按照丈夫的名分、辈分决定的。夫妇人数不均衡,规定上层男子除了一名正(嫡)妻(俗称"大老婆")还可以娶若干个妾,如周代礼制规定天子一次娶12女,诸侯9,大夫以下递减。秦朝开始规定了后妃的等级人数,后代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定制,但历代帝王往往突破,佳丽三千,宫嫔多以万计。依照礼法原则上官僚不能纳妾,但实际上官僚也有纳妾的特权。一般地平民禁止纳妾,除非40岁且无子才可纳妾。
妻妇还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还要为丈夫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从宋代以来成为对妇女最重要的职责。"从夫"还有对丈夫忠诚不贰,保持贞操,丈夫死后不事二夫,甚至殉夫,春秋时期息国国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国俘获,楚王逼她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为史书表彰贞节的模范。历代官方表彰贞节烈成为制度,导致一些妇女自残生命,甚至在丈夫将要病死和战死前,妻妾们提前殉节,表示对丈夫的忠诚。
读完心里很不舒服,什么叫不把女人当人待,这就是。至于吃人,我们可以看看搜搜,现在有多少女性因为丈夫出轨、家暴,而至妻子去世,重病的。很多可能没有在网上曝光。
所以我觉得女性要有底线意识,就是在一段关系中,自己的底线是什么,就像股票当中的止损一样,只要触及底线,就要有止损的行动。比如出轨、家暴,一次就离婚止损。最近好几起杀妻案,真是让人后背发凉。
就像包包大人讲的这个事情,明明这个丈夫渣到无敌,干嘛不撒手。做个悲观的猜测,就这样的男人,还死活纠缠着,真是嫌自己活得时间太长了。
所以这种思想意识要在孩子早早就开始,告诉孩子,要知道爱惜自己,爱惜生命。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体会到深切真挚的爱。说到这里,想起来,其实这个妈妈真是个可怜人。她一定没有体会过爱是什么,所以才会抱着渣,当作感情寄托。就像溺水的人拼命抱着一根稻草一样。
我们的教育中,鼓励包容是稀缺品,抱怨指责到处都是。如果你留心听,都能听到带孩子的人对孩子说类似的话,代代相传。除非哪个人挣脱了这种家族遗传链接,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开口之前、做事之前,想想你是传递爱还是指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