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父亲的艺术道路(三)

父亲的艺术道路(三)

作者: 伟瑜 | 来源:发表于2021-02-26 13:10 被阅读0次

六、奋发探寻表演规律

父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虽然毕业于艺术学院,其实不过只是学了一点艺术的皮毛,连什么是表演规律都没搞清楚,他必须从头开始,重新再来进行认真地学习、研究,只有自己找到并掌握了表演规律,才能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在舞台上去征服领导,征服导演,征服观众。

演员是用自己的身体和声音作为工具来创造舞台形象的。父亲深知,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话剧演员,必须具备舞蹈家一样的形体、优美的身躯、健美的肌肉和灵活的四肢,必须具有洪亮的嗓音和字正腔圆、咬字清晰的台词功底。为此,父亲给自己制定一套严格的训炼计划: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到练功房同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一起进行芭蕾舞、民族舞和民间戏曲的基本功训练;之后,到歌剧团唱队的琴房向歌剧演员学习科学的练嗓发声方法;上午站在屋顶上,用一个小时的时间,高声朗诵一首长诗、反复练习十个绕口令、一气呵成快速地念十遍报纸上的新闻;晚上演出结束后,在操场上练单杠、双杠、哑铃,练前滚翻、后滚翻、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等垫上运动,同几个爱好体育的同志一起,研究肌肉健美方法,365天从不间断。

演员还必须要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社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各种角色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内心,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展现人物的个性,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好各种角色形象,并通过塑造的舞台形象准确地揭示剧本的主题思想。因此,父亲决定要把剧院图书馆中的所有的藏书全部读完,他为自己制定了每周认真阅读一本书,并做好阅读笔记的读书计划。每天父亲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白天在排练场,别人排戏时父亲就坐在观众席看书,晚上在剧场演出,除了上台跑龙套和搬道具、布景外,父亲就猫在效果台上的小聚光灯下阅读,他还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到菜市场、公园、商场和大街小巷去观察生活,收集生活素材,丰富自己的社会生活知识……父亲下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绝不能半途而废。父亲的行动渐渐地感染了周围几个与他同样情况的青年演员,他们和父亲一起练功、练声、朗诵、读书,大家还互相纠正,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在练习形体、声音和语言等基本功的同时,父亲他们还经常在一起阅读《我的艺术生活》、《演员自我修养》、《演员创造角色》等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著作,探讨史氏表演体系,虽然大家没有实践的机会,多是从理论谈理论,但大家学习和探讨的热情依然十分高涨,这就招来了剧团中那些经常出演主要角色的主要演员的嘲笑和讥讽,认为父亲他们是纸上谈兵,是挂历上的花瓶----中看不中用。有一次,一个老演员问父亲,你们研究史氏表演体系,关于演员与角色,请问我在舞台上演一个人物时,我忽然想大便,我在厕所里大便时,我这时是演员呢还是角色?父亲知道他是故意讽刺自己,就没有理会他。史坦尼没有写这个问题吧?他说完大笑着走了,气得父亲他们几个半天没说话。在这样的冷嘲热讽下,父亲他们坚持了两三个月,由于没有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又没有演上有份量的角色,渐渐地,有一些人气馁了,退出了锻炼和学习,最后只剩下父亲一个人,但他仍然一直坚持着。

坚持学习的父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那时候,演出多是晚上七点半开演,剧团下午四点钟开饭,五点钟去剧场。到剧场后,演员化妆,舞台工作人员各自作准备。父亲就利用演出前这段时间,爬到效果台上看书。

负责效果的效果员也是戏剧系的同班同学,到剧院后就没有再当演员,一直负责效果工作。效果台有一台钢丝录音机,效果员的工作就是把采录进去的各种音乐、音响(如鸡鸣、犬吠、鸟叫等声音)配合剧情播放出来。

有一天,父亲爬上效果台的时候,效果员正要测试录音机和录音效果。见父亲上了效果台,就对父亲说,我要测试录音效果,你帮我念一段,我录下来试试机器。父亲就拿起朗诵练习中的小说片段对着话筒念了两页。录下来以后,效果员就用舞台的扩音器播放了起来。哪知放完以后,舞台上传来不要关,不要关,继续放下去的喊声,父亲朝下一看,有二十多个人站在舞台上朝效果台望着、喊着。原来,一些在化妆室化妆的演员和舞台上搞道具、布景的演员听到喇叭声,都以为是在播放电台的小说广播,纷纷来到舞台上聆听着,有的还问效果员是哪个电台,播的什么小说。效果员对大家说,是我录的音,不是电台的广播。大家才“啊”的一声散开了,效果员用大拇指朝父亲比了比说,你的声音真棒!可以到电台当播音员了。当时父亲的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不久,端午节到了,为了纪念屈原,电台找了剧院话剧团的一位主要演员去电台朗诵屈原的诗,那位演员要父亲陪他一起去。父亲当时也想去看看广播电台是个什么模样,是怎样制作广播节目的,便跟他一起去了电台。到了广播电台,一位编辑把准备好的屈原的诗拿给这位演员,让他准备二十分钟,然后进入录音室录音,父亲则在外面等待着。因为只有一首诗,又只录了两遍,很快就录完了,当父亲他们正要离开电台时,那位编辑问父亲在哪里工作,父亲说他也是剧院话剧团的演员。编辑说,你的声音不错,你平时是不是在朗诵诗?父亲点了点头。编辑说,现在能朗诵一下吗?父亲说,诗稿我没带来,又很长……编辑问能背诵吗,父亲点点头。编辑说,先别走,我们录一遍,能播就播,不能播就留作资料。就这样,父亲走进了录音室,朗诵了艾青的一首长诗《我回来了》,这是一首表现长征途中一个红军掉队又归队的,带有情节性的叙事诗,这首诗父亲练了一年,诗中的形象在脑海中非常具体,所以他一点也不紧张,一开始就进入到诗中形象的情景中了。等父亲一朗诵完,录音室的门开了,那位编辑满脸泪水地跑过来,握着父亲的手说,太好了,太动人了!父亲问编辑,需要再来一遍吗?编辑激动地说,不用了,太好了,太棒了!以后你就是我们电台特约的朗诵员。一同来的那个演员看着父亲,眼睛瞪得大大的。从此以后,电台经常约父亲去朗诵,也没有再找剧院的其他演员了。

当时正逢共青团中央号召团员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中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重庆团市委到各单位调查了解团员的学习情况。当他们来到西南人艺,从图书室的借书名单登记上,发现全院上百个团员中,父亲借的书最多,借阅的时间最长。他们了解了父亲的学习情况后,就让剧院团支部收集整理父亲平时苦练基木功,刻苦学习,专研业务的事迹,推荐父亲为市共青团员的学习标兵,这在剧院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1955年,为提高中国戏剧导演水平,中央戏剧学院举办了“导演干部训练班”,由苏联导演专家来华任教,学员都是由全国各省市戏剧演出团体推荐的在职导演,因训练班只收30人,每个学员都必须经过严格考试。当时,由于刚解放不久,戏剧院团的导演大多是半路出家,有些是部队文工团扭秧歌起家,有些是解放前剧团中的小工出身,文化水平较低,不象苏联的导演都是戏剧学院科班毕业的,在考试中出了很多洋相,闹出不少笑话,如在考试中回答莎士比亚是哪国人这样简单的问题,竟有导演将这位大名鼎鼎的英国戏剧文学巨匠回答成“苏联人”……被文化部通报批评,要求各剧院团体加强学习,提高文化和业务水平。

年底,苏联又派出了表演专家来华在中央戏剧学院开办“表演干部训练班”,北京、上海一些剧院的著名演员在训练班里培训,如扮演“白毛女”的田华等。为了提高中央戏剧学院的师资水平,苏联又派戏剧博士来京举办“导、表演师资进修班”,专门培养中央戏剧学院的导、表演教师。进修班定员30人,而中戏的导、表演教师不到20人,进修班领导决定在北京人艺、总政、广州战士话剧团、武汉人艺、西南人艺、北影演员剧团、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实验话剧院中招收学员,每个院团一个名额,严格考试,考试合格才能入学。

当时西南人艺话剧团中一共三个导演,一个已在“导演干部训练班”学习,其他两位年事已高,都不愿去,这样就有人建议让父亲去参加考试,以免浪费这个名额。提出建议的人中,有些是好心,认为父亲是学习标兵,爱学习,就应当去学习深造。也有一些人认为让父亲去考一考,试一试,看看到底是不是吹牛,如考不上就好看父亲的笑话。作为父亲本人来说,自己正在自学中摸索,能去北京进修,有苏联的戏剧博士作导师,与戏剧学院的老师在一起学习,真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一口答应,并立即动身前往北京。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 父亲的艺术道路(三)

    六、奋发探寻表演规律 父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虽然毕业于艺术学院,其实不过只是学了一点艺术的皮毛,连什么是表演规律都...

  • 父亲的艺术道路(八)

    银海冲浪 1964年春,峨影厂又上马了,省委宣传部又把父亲调回了峨影厂。到厂后,厂长把父亲叫到办公室,告诉父亲厂里...

  • 父亲的艺术道路(七)

    六、《年青的一代》 就在父亲他们取得成功时候,峨眉电影制片厂成立了,省委宣传部通知栗主任和父亲到峨影厂报到,就这样...

  • 父亲的艺术道路(二)

    四、初遇挫折 在西南人艺尚未正式挂牌前,父亲他们还是以西南人民文工团和学院实验剧团联合演出的名义排演了老舍的话剧《...

  • 父亲的艺术道路(四)

    京城岁月 一、久旱甘霖 专家叫格·尼·古里也夫,是苏联戏剧博士,曾任列宁格列歌剧院导演和莫斯科戏剧学院教授。来华教...

  • 父亲的艺术道路(五)

    坎坷的话剧创作 一、离京回川 苏联专家撤走后,表导进修班的外地同学都在收拾行李准备离京,就在这时候,学院党委书记找...

  • 父亲的艺术道路(十)

    三、跟片《春苗》 1974年1月18日,省委派原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映青到峨影厂任峨影厂党组组长、厂长,李映青是...

  • 父亲的艺术道路(一)

    父亲的艺术道路(一) 序 我的父亲向霖,1929年出生于河南信阳的一个教师家庭。曾入中华戏剧专科学校学习,1950...

  • 父亲的艺术道路(九)

    二、联合执导《朋友之间》 为了加强峨影厂的建设,中央决定撤消上海的天马电影制片厂,天马厂全体人员迁到成都与峨影厂合...

  • 父亲的艺术道路(六)

    四、《罗昌秀》(四川白毛女) 剧院演出二队巡回到宾的时候,报纸上登出了在四川宜宾发现了一个类歌剧《白毛女》的真实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亲的艺术道路(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hs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