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点开了一本心理相关的书籍——《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之所以说“又”,自是我已经读过不少同类型的书籍了,一是兴趣,二是自我疗愈。
笔者本人的MBTI测试结果是INFJ-T人格,基本很符合我的人生状态,内耗、纠结、拧巴、完美主义等等。
曾经也读过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也属于“原生家庭”理论的范畴。
“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这是迁怒,而我们社会中的无数的恶性事件乃至陋习,其核心都是迁怒,即将对父母的不满迁怒与其他人。”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阴影’。我很喜欢这个术语,不能再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方式出现。”
“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
看到这些文字,我瞬间被击中,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存在于自身的种种,都能从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自卑、完美主义等都来自于从小父母亲对我的打压式教育,尤其是母亲将愤怒宣泄在儿童时期的我身上之时,我会害怕、躲避、自我评价低,以为我收到惩罚是因为我还不够好,可是我又清楚地知道,很多事情都只是很小的事情,根本不值得我受到的“惩罚”。
童年时期的影响深远,成年之后的我仍然活在这片阴云之下。自我效能低,习惯性贬低自己,同时又很割裂地追求完美主义,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准备还不够充足,所以畏首畏尾。
在人际交往中,我也习惯性逃避问题,尤其是高中时期,那个时候还没有接触心理类的书籍,也无法自我开解,很多事情就只会闷在心里,也会下意识与朋友保持距离,不懂沟通,也使得我的交友之路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
成年之后,我读了一些书,学习了一些理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也学会对有毒关系的批判。只是,很多时候我还是会被母亲某些话语伤害到,我的坚强遇到她的尖锐就会破碎。所以,我也不爱回家,不喜欢家庭的气氛,逃避和她的接触。只有这样,我才能在自己舒服的范围内生活。
我深知等待她的改变是不现实的,我说的话她也根本听不进去,所以只能尽量不靠近。
目前阶段其实是非常尴尬的,我无法在经济上独立,又无法修补和她的关系,卡在一个很难受的位置。
能认识到我的伤害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我的感受值得受到尊重,已然是一大进步。
忠于自己,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正视自己遇到的问题。
我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仍然愿意相信明天会更好。但愿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