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35班--007不写就出局
得到大学 | 思维模型课学习笔记及延展思考(12)

得到大学 | 思维模型课学习笔记及延展思考(12)

作者: 雾风的幻想 | 来源:发表于2019-06-21 16:52 被阅读27次
网络图片  侵权删


【第十二节 造物者:怎样设计一个世界】

人一生总有几次机会处于近乎造物者的角色上。比如,父母养育孩子,你以为自己处在上帝视角,但孩子马上就可能不听你的了。为什么明明掌控了“一切”,但系统仍然如此脆弱?

因为这个系统太复杂了,它有太多的参与方和太多的规则体系,而这些东西总是存在冲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建立在极其脆弱的均衡上。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贤,就是掌权者对维持复杂均衡的战战兢兢。

拆解此类困境的最佳职业是游戏设计师,它也是一个典型的造物者。当好游戏世界的主宰并不容易,一个规则不公平,世界就面临崩塌,玩家可能就跑了。本节课,以一个非常著名的游戏《塞尔达:荒野之息》为案例,看看高手设计一个虚拟世界时,都会考量什么。

一、定义此类问题的边界

1、你对这个新世界有绝对的掌控力;

2、所有的资源都任你调用;

3、一旦没有维持好均衡,整个体系就会面临崩溃的风险。

二、本节事例

1、一个世界的规则越是简化,越是靠“元规则”来约束,体系内遵守规则的成本就越低。简单的元规则比复杂规则更有效。

例如:传统的线性游戏,规则相对简单。但塞尔达是开放的世界设定,会导致制定规则的难度,成几何倍数增加。如果无法有效处理,玩家会因为需要学习太多的东西而进入“认知休克”状态。

塞尔达开发者将游戏里的所有东西分成两类:物体和元素。然后制定了三条基本法则:一,元素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比如火可以点燃木头;二,元素之间可以相互作用,比如水可以灭火;三,物体之间不会相互干涉状态,比如木头放在石头上,两者都不会变。

塞尔达世界的所有具体规则,都基于这三条基本法则。这让规则的制定难度大幅降低,同时也极大降低了玩家的认知难度,同时还增加了世界的自由度。

2、在设计反馈机制时必须有边界,无论正反馈(奖励)还是负反馈(惩罚)。特别注意的是,正反馈要和付出相匹配,负反馈不要有剥夺感。

例如, 苹果对于新手的体力恢复就很有效了,但随着等级的提升,苹果的恢复效果就越来越无力,必须学会更高级的烹饪技能,才能满足需求。如果苹果一直有效,玩家就没有动力学习更多烹饪技能了。同时,Boss打不过,玩家会沮丧,但可以反复尝试,可如果没打过就掉装备,玩家就会有很强的被剥夺感,就很可能放弃这个游戏了。

 

3、一个好的世界构架,本质上是把存量价值和竞争力分开。把世界的价值系统切开,分成多个维度,而且维度之间是不可以互通的。如此,就可以降低单个维度的优势,防止其对竞争力产生大幅的影响。

例如:几乎所有互动游戏都面临一个困境:如何让新手与老手在同一套机制里玩下去?大量网游很快就死掉的原因是:人民币玩家和资深老鸟能完虐新手,而且越到后面,新手就越无法追赶老手。

塞尔达的做法是:第一,武器装备的作用被极大的限制了,再厉害的武器,砍几下就报废;第二,弱化经验值和各种属性值对游戏效果的影响,玩家真实的竞技水平才是永远的王道。这就保证了,即使小白用神级装备也一样会败给穿着白装的神级玩家。

三、本节核心要点

要点一:空间维度上的最简规则。规则本质的共识是,越简单的规则,它的群体渗透度就越高,也就是最低成本的协同方案。

白话版:行为上管得越多,情感上死得越快。

要点二:时间维度上的最长可持续性。只有建立有边界的反馈,不轻易剥夺,玩家才会觉得有希望,才会愿意持续玩下去。

白话版:有多大贡献,给多大奖励;鼓励让人坚持,剥夺使人放弃。

要点三:内心维度的最大公正性。从一个人内心的维度上,这必须是个公正的世界。一个维度的优势,不能在其他维度上无边界地兑现。

白话版:不是有钱就能解决一切。

四、我的延展思考

本节的造物者思维模型,讲的是如何在复杂系统中保持微妙均衡的方法论。小到一个游戏的设计,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无论是孩子教育,还是企业管理,都适用于这套方法论。

重申一下这套思维模型的三个策略:第一,最简的元规则;第二,有边界的正负反馈机制;第三,始终维持公正原则。

对于第一个策略:最简的元规则,它让我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我用来“自我管理”的方法,其实用的就是这个策略,只不过之前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也没有进行总结。

更有意思的是,自我管理的问题边界也与造物者思维模型相吻合:我们对自己有绝对的掌控权;我们对自己拥有的资源可以自由调用;我们时刻都在面临选择,要保持各方面的平衡,才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这可能就说明了,造物者思维模型与自我管理的底层逻辑应该是很相似的。

因此,根据“最简元规则”这个策略,来拆解一下我对“自我管理”这件事的认知过程。那就是:从给自己制定规则,到打破自己的规则,再到建立元规则。

1、我们总是用自己的规则挤压自己

我们总会给自己设定各种规则,让自己的行为有更多的确定性和规律性,无论对自我管理,还是别人对我们的预期,都很有好处。

比如,规定几点起床,几点睡觉;每天要跑几公里;每月看多少本书;不能随便发脾气;不要抱怨;要对别人保持友善……

这些规则、规矩、规定都是好的,让我们在这个社会上能够以最小的阻力生存。但是,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维度,太多的层面,太多的关联。我们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中,无法脱离。可以说,我们想要的越多,涉及到的维度就越多。那么,如果在每个维度上,我们都给自己设定各种规则会是什么感觉?

很多人都有过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感觉吧?对,就是这种感觉。只不过,很多时候,不是生活压迫我们,因为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了。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建立的无数规则在时刻挤压着我们,为了欲望,为了梦想,为了别人的期望,为了自我的实现……这让我们在越来越多的规则中逐渐感受到焦虑、无助、无力、甚至是看不到尽头的无望。

于是,撑不住又逃不开的人,开始思维固化,行为跑偏,最终忘记了自己的目标,只是在各种“惯性”中疲于奔命,更有甚者被逼出精神疾病,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人的本性都是不愿意被束缚的,每一个规则的制定都是在对抗人性,而对抗人性需要耗费“心力”。也就是说,我们每坚守一个规则,就会消耗一部分心力。

对于“心力”,我不知道它算不算一个独立的概念。但我认为,它并不是注意力,也不是精力,而是由心情主导的驱动力,是对抗人性的主观动力。

心情好时,心力就会逐渐恢复,对抗规则耗费的心力也就小。随着规则的数量和难度加大,心力会加速消耗,到一定程度时心情开始变差,心力得不到补充,于是对抗规则就越来越吃力,甚至进入恶性循环。

社会强加给我们的规则已经不少了,自己给自己再制定过多的规则,一旦承受不了,心力交瘁就会成为常态,所以就感受到了所谓的“生活的压迫”。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比如,刚开始加入007时,每周要写一篇文章。我给自己定的规则是:每篇3000字以上,只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而且必须写出自己的思想,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最好还能对别人有用……于是,不出所料的,每周的文章都难产,我也同时陷入了焦虑。

2、为了坚守一部分规则,可以暂时打破其他次要规则

那如何打破这种自我设限的规则魔咒呢?我曾经用过一个方法,就是当我感受到心力得不到有效补充时,就会暂时打破一部分自己制定的其他方面的次要规则,但对于直接的压力源却不退让。

面对定期写作带来的压力,我当时的解决方法是,一方面,坚持在写作上给自己定的规则;另一方面,打破了两个自定的规则:第一,能做地铁绝不开车或打车;第二,不在工作时间跟同事聊八卦。前者是为了更合理的利用时间;后者是为了更有效的分配注意力。但现在,这两个规则被我自己有意识的打破了。

打车和开车虽然经常会因为拥堵而浪费时间,但却更舒适,能很好的恢复体力和精力。工作间隙与同事聊聊八卦,虽然会浪费注意力,但也让心情更放松,能缓解脑力的损耗。

更重要的是,这让我在心理上感觉到了一种解绑的愉悦感,也就是节省出了一部分对抗规则的心力。同时,节省出的心力也可以更多的用于解决定期写作带来的困境。

我们习惯于集中注意力去做好某些事,其实解决困难的问题,不仅需要集中注意力,还需要调集更多的心力,才不会因为心力耗尽而放弃。

这个方法是有效的,它让我通过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和心力,找到了解决定期写作困境的办法。逐渐让007的定期写作走上正轨,有规律,有流程,有套路,有方法。于是,定期写作这件事对心力的消耗也大幅降低,而且形成了稳定的状态。

但接下来,我是否要把自己打破的那两条规则重新建立起来?这是个问题。

3、建立元规则,代替无数僵化的规则

每个人的心力都是有限的。假设我的心力数值是100,被A,B,C,D四个规则占满了。现在为了达成某个新目标,我又给自己制定了一个E规则,于是100的心力值就不够用了。显然,增加心力值是件非常困难且不得要领的事,那就只能对心力进行重新分配。

E规则是个新规则,开始对抗它需要双倍的心力,所以我暂时打破了A和B两个规则,把节省下来的心力分给E。等找到了有效完成目标的方法,E规则对心力的消耗也就降低了。

以上,就是我在定期写作这件事上,对于心力调节方法的简单描述。当然,这是一个被极度简化的模型,只是为了更好说明,实际情况必然要复杂得多。

E规则对于心力的消耗虽然降低了,但短时间内不可能为零。除非某天,写作这件事变成了能让我愉悦的事。到那时,E就不再是需要对抗的规则,而是一种习惯,一种不这么做就会难受的习惯。它也就不再消耗心力,反而还能帮助恢复心力。

那么,问题就来了,A和B两个已经被打破的规则,在当时并不能全部恢复,否则同样会超出心力承受的极限。

换成人话,就是已经放弃了的坚持,再重新启动,会更艰难。就像减肥了一段时间后放弃了,再想重新减肥将更困难。

可是,“能做地铁绝不开车或打车”和“不在工作时间聊八卦”这两个规则对我是很有好处的,我仍然想继续纳入规则中,怎么办呢?需要取舍吗?

当时的我对此并没这些清晰的认识,也没有对于心力的认知,只是单纯的纠结于是否要恢复这两个自己的规则。偶然的,在万维刚老师的课上,听到一个说法:在面临选择时,先别急着决策,可以尝试给自己增加其他选项,尤其是更高维度的选项。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一定要坚持那两个规则?它们存在的意义是我想要解决的元问题吗?

这两个规则,一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时间,一个是为了节省宝贵的注意力。那管理时间和节省注意力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更高效的成长不是吗?那么,我的元问题是如何更高效的成长,而不是如何管理时间和节省注意力。

想明白这点,一下就豁然开朗了。对自己成长有利的因素,不仅是对时间和注意力的运用,还有对心力的控制、对资金的合理分配、对感情的觉知、对知识的选择……维度太多了。这同样是个复杂的系统。

那么,仅纠结于对时间和注意力有意义的两个规则就显得太偏执了。应该站在更高的维度,考虑制定规则的规则……

这就是元规则的建立,虽然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元规则”这个概念,但做出的决定却是与造物者思维模型的第一个策略一样:制定最简的元规则。

于是,以后累了,该打车就打车,哪怕被堵在路上浪费一些时间,就当是偶尔给自己一个偷懒的机会,能更好的恢复精力和心力。(仍然尽量不开车,因为开车更累,而且还什么事都不能做)

于是,以后在工作中脑力不够用了,就找有空的同事聊聊天,耗费一点点注意力,就能让脑子重新变得轻快。(主要是聊奇闻异事,八卦就算了,容易上瘾忘记时间)

于是,以后在007写作的文章,就剩下一个最简单的规则:只写自己想写的。其他对自己的要求全部抛弃掉,不管字数,不管对谁有用,甚至不管写得好不好。一段时间之后,写作过程越来越流畅,甚至出现了“心流”状态。写作真的成为了一种习惯,不仅不再消耗心力,反而能让我快乐,帮我恢复心力。

这一切,都是源于一个元规则:从整体上考量,对成长有益的就作,对成长有害的就不作。仅此而已,简单有效。

2019.06.1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得到大学 | 思维模型课学习笔记及延展思考(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ku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