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世上本没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只是他弃了解剖人体的手术刀,换成了解剖人类社会和世间百态的笔刀,于是便有了作家鲁迅。
确切地说,鲁迅先生不止是作家,他还是思想家,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然而,鲁迅是属于鲁迅的那个时代的。犹如每一位历史人物之于历史。
前些时,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否还有必要继续保留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我听到过颇多杂音,归结起来无外乎两派——有支持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移除的,亦有诘问“为啥要把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移除?”
很显然,有支持,有反对。并且都有着自己的理由。
说实话,我对鲁迅先生极其文章是有着深厚感情的,虽然我很久未读鲁迅先生文章了。记忆还停留在中小学时期读鲁迅文章时的晦涩难懂印象。于是,昨晚我又好奇地从书架上翻出一本鲁迅文集来,认真地读了两篇:一篇是散文,另一篇也是散文(有的散文也可以归于杂文)。
而后,我掩卷沉思片刻,便(大抵)明白了关于他的文章要不要从教材中移除之争议缘由。诚然,时代不同了。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符号和印记,甚至还有网络流行语、网络热词以及“梗”在文字表达当中的运用。并且不同时代在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上亦是有所不同的。让今天的小孩子们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文中间杂着的一些鲁迅式用词和句式(委实)难于理解,甚至读起来拗口。而且,不能否认的是,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写的文章距今已相去百十来年,时移世易,今天的孩子们如何能理解鲁迅先生在什么境遇之下所想表达出来的文章的要义?
真实的情况是,目前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文章篇幅并没减少。也许,这正是舆论的力量吧!无论是支持抑或是反对,于教材编辑而言,都是颇为费神烧脑之抉择。
我在想,今天的孩子们无论把鲁迅先生的文章诵读得多么地通透,(大抵)是不可能写出类似风格的文章的。而且,在当今之中国社会,以笔为刀的血淋淋的解剖式文章亦是不合时宜的。这也许正是支持从教材中移除先生文章的缘由吧!
有呼声,有思考,有宣判。而对于这一切,鲁迅先生是全然不知的。
所幸的是,鲁迅先生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之重要地位世所公认。这正是他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他的文章在中小学生语文教材中所占的篇幅依然未被撼动(减少)之缘由。
鲁迅先生在1925年写过一篇文章《死后》,文章以梦见自己死了开头,以感知自己死后所经历的一切为线索行文,包括世间“看客”的议论纷扰,文末以一句“于是我坐了起来”戛然结文,耐人寻味。
今天,关于鲁迅先生之文章该不该继续保留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之争论,无论结局如何,先生若地下有知,怕是要再次坐起来,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着烟,好一顿颇费脑细胞的思虑,为着他的文章在中小学教材中的“死而复生”,为着他高尚的不曾死去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