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
出于对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需要,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学习,形成一个社团。但是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理论的艰深,当理论联系实际时遇到了挑战,学的时候比较懵,实践时不知道怎么用。于是几个积极的人,又自发组织形成一个案例研讨小组,想要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刚开始时,工作中真实案例放到小组中研讨,案主有着很强的动力,想以这样私董会的形式带走推进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各抒己见,对于理论本身也理解得更为透彻和深刻。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彼此发现所经历的案例,毕竟是有限的,而认知层面可能还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对于接下来这个案例研讨小组该怎么走,大家有些迷茫了,貌似有动力,但是有劲儿不知道该怎么使。
OD分析和措施
BL模型坐标
把案例研讨小组视作系统,分析其BL模型——虽然个人层面动力十足,但是组织层面,如何拧成一股绳持续运作下去,生生不息?
BL路径
-
明确组织的【使命和战略】
结合学习三角形,从共学营中学习理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实践以及过往的经验,该研讨小组其实是研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何学以致用,学以致用的有效性,实践如何升华成理论,还有哪些可扩展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学习三角形 - 组织【动力】探索路径,以便持续运作
探索的路径可以先从个人的动力谈起,明确加入小组的初衷,探讨【个体需求和价值观】是什么,从而来明确【个体和组织绩效】,如何与组织【使命和战略】关联,期待通过这个组织获得的具象的【个体和组织绩效】是什么。
对于组织输出,团队成员希望:1)解决工作的实际问题;2)学习理论中,有些不太理解的地方,希望通过小组研讨更加透彻;3)扩展性的学习研讨,理论的延展和相关理论的共同学习 - 明确【制度】
组织需要有硬OD的制度作为软OD的承载和固化。 因为是自组织,对于研讨的内容形式并没有限定,前面几次,团队聚在一起向前走,其实是有一条无形的路,那就是自己的工作实践案例讨论。但是现在发现当这些站点走完,没有案例可讨论了,路断了,该怎么走。这个时候,就需要一定的制度和流程,铺一条前行的大家可以看得见的可以走的路,设定可以继续的纲。也许前方有岔路,也许前方路也会断掉,没关系,只要有个人的动力在,方向是在那里的,可以再在一起讨论可以前进的路。
解决方案
通过解冻,梳理组织【使命和战略】以及【个体和组织绩效】,明确【制度】(该制度只是从内容上明确运作方式)该团队接下来可以尝试的一条路为
- 如果有新案例研讨,那么可以按之前私董会的方式进行研讨,按案主期待给出分析和建议。
- 如果没有案例研讨,那么梳理一个理论问题列表,定期讨论:1)自己对于该理论的理解;2)针对理论,自己带一个案例进来用理论进行分析。
- 如何形成该理论问题列表?以共学营中的所学理论,各自找出一条最难理解的模型或理论,大家投票决定探索的优先级
路是走出来的,是否有效,先走走看,遇到状况,敏捷调整即可。
扩展思考
很多公司提倡学习型组织,做读书会、技术研讨会,刚开始轰轰烈烈,但是到后面大多都是无疾而终,不过也有做成功的,延续了好几年。
- Case1: 公司领导层来自各个公司,有阿朗的、有诺西的、还有华为的,各自有一套语言和管理方式,在协同过程中发现,各有道理,却很难统一,怎么办。集体学习,由此诞生,学习一本本书,指定主讲人定期分享,这样坚持了好几年。大家都很有收获,管理语言也在这个过程中统一了,也有新进来的,也有离开的。离开的人员,把这样的形式带到了下一家组织。
某位离职童鞋的分享:我买了很多线上课程和书籍,团队中也开展集体学习,借助于之前在XX的经验,如:第五项修炼、组织行为学、时间管理、创新者的解答等一系列课程
分析其成功的因素:1)在于【使命和战略】清晰,统一管理语言;2)【领导力】有个操心的爱学习的领导,他会在【制度】上进行思考,读哪些书、该由什么样的人讲,学习了之后启发和鼓励大家在实践中用上这样的语言,将【外部环境】和【个体组织绩效】联系起来,让大家体验到,原来自己通过学习能力提升了,在这里学得到可以有效应对【外部环境】;3)还可以进行扩展的途径是,从【组织氛围】角度入手,集体来共创【制度】,避免这个领导太心累,也让【制度】有一定的灵活性,让学的时候那些叫苦连天的学员也能参与其中进行设计,要么发现价值观不符就踢出局避免影响组织氛围。
- Case2: 学习CMMI框架流程,原始动力在于公司刚做了认证,都是囫囵吞枣,那么其实还是有些可以应用的和再优化的,所以发起了这样的学习小组,由项目经理和质量工程师一起学习讨论,看哪些能落地,形成了相应的主持人机制,按照章节来讨论。刚开始是有声有色的,大家也是动力十足,但是组织者没有时间来定期组会(预定会议室和协调时间),工作一忙,这个便搁置了。失败在【领导力】上缺一个操心的领导者,没有考虑和完善【制度】
- Case3: 学习Python,可以应用到测试自动化工具上。当只是学习时没有实践反馈时,大家觉得很枯燥和痛苦,都是TL来催促分享。TL理清了学习的目标,并且落地在实践输出,当尝试到某次测试因此提升了30%的测试效率时,大家的学习动力就更足了,胜在【个体和组织绩效】能够应对【环境】变化。
- Case4: 学习摄影理论、计算摄影课程,阶段性目标很明确,按照已有的固定大纲,如《摄影笔记》、《CMU计算摄影课程》,规定了主讲人和学习的频率,执行都很顺畅。胜在【制度】和【结构】简单清晰,可以支持明确的【使命和战略】,团队能够体会到学习能力提升在工作中应用的甜头自然也就顺理地进行下去了。
一路走来,也看到很多非盈利的社团做得有声有色,当然也有命运多舛的半路夭折。
- Case5: 头马俱乐部,置身其中时对于招新和每次组织会议人气总是很头疼,但是每次都是顺利地出乎意料地开了一个个成功的会。该组织的【使命和战略】非常明确,【结构】和【制度】也是钢铁硬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然进进出出很多人,但是这个游戏依然能够继续下去。胜在【结构】选出操心领导,确保明确的【制度】运转下去,让来的人能够满足【个体需求】,进而实现组织整体的【使命和战略】。连耶稣不也是说,不要停止聚会吗?会议,就是头马俱乐部绩效输出的具象产品。
- Case6: 敏捷俱乐部,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因职业发展需要聚在一起进行研讨,从刚开始五六个发起人在咖啡馆里饶有兴趣的讨论,各自贡献资源,做宣传网站,到现在联合大型企业和咨询公司,搞得有声有色。胜在【使命和战略】清晰,【制度】明确作为个体的输出绩效是什么,包括纲要内容围绕什么理论展开,就能让这个持续转动起来。
- 更多Case: JA中国、 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和头马俱乐部类似,【使命和战略】非常明确,年年入新,在【制度】和【结构】带动下成长,第二年老带新,生生不息地循环往复
...
把如上案例放到一起看,发觉对于因兴趣链接的社团组织,组织【使命和战略】是有的,否则很难成群,通过解冻方式提炼固化之后,接下来就要用【制度】确保【个体和组织绩效】输出,满足个体需求以及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这一环缺了,游戏也就玩不下去了。
你的启发
看到这里,你所在的因兴趣链接的社团,又是如何运作,又是如何生生不息地循环往复的呢?在这个过程中,又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呢?和前面提及的案例及分析,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给你什么样的启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