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直擊痛點!你是否曾聽過身邊朋友抱怨,公司高層空降的「專業經理人」不懂產業,只會照搬教科書,搞得公司烏煙瘴氣?這種現象在台灣企業界屢見不鮮,甚至連當紅炸子雞小紅書的創辦人都曾被空降主管「指點」如何經營業務。難道,創辦人真的只能乖乖聽話,看著自己的心血被外行人糟蹋嗎?
矽谷創投教父 Paul Graham 點出了一個被長期忽視的經營模式:「創辦人模式」。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經理人模式」的框架,讓創辦人得以施展拳腳,帶領公司走向巔峰。
「創辦人模式」:矽谷新顯學
Airbnb 創辦人 Brian Chesky 在 Y Combinator 的演講中,分享了 Airbnb 的成長歷程。他坦言,在公司發展過程中,無數「好心人」給他提建議,希望他遵循「招募優秀人才,放手讓他們做事」的模式。然而,照做之後,結果卻不如預期,Airbnb 甚至一度陷入困境。
Chesky 痛定思痛,開始研究賈伯斯是如何經營蘋果的。他發現,傳統的「經理人模式」並不適用於所有公司,尤其是由創辦人一手打造的企業。
事實上,許多成功的創辦人都有類似的經歷。他們收到的建議,大多是關於如何經營「別人創辦的公司」,而非「自己創辦的公司」。這些建議的出發點是將創辦人塑造成「職業經理人」,而非「企業領袖」。
「創辦人」與「經理人」大不同
Graham 指出,經營公司有兩種模式:「創辦人模式」和「經理人模式」。在矽谷,許多人認為公司規模擴大後就應該轉向「經理人模式」,但從許多創辦人的經驗來看,這種模式並不總是奏效。
「經理人模式」強調模組化管理,將組織拆分成不同部門,經理人只需設定目標,讓下屬自行執行,無需介入細節。這種模式看似合理,但實際上卻可能讓公司失去活力,甚至被「專業騙子」掏空。
許多創辦人在實踐「經理人模式」後,都感到被「操控」。一方面,他們被灌輸「應該像經理人一樣管理公司」的觀念;另一方面,他們又受到下屬的壓力,被質疑自己的判斷力。
然而,風險投資人和高階經理人未必真正了解如何經營一家初創公司,他們之中甚至不乏擅長「畫大餅」的投機者。創辦人必須保持清醒,不能輕易被這些聲音所左右。
「創辦人模式」:打破框架,靈活應變
「創辦人模式」的核心是打破 CEO 只能通過直接下屬與公司溝通的原則。創辦人可以直接與任何層級的員工交流,了解公司運作的真實情況。
例如,賈伯斯曾為他認為最重要的 100 位員工舉辦閉門會議,而這些員工並非按照職位高低選拔。這種做法在傳統公司難以想像,但在蘋果卻能有效提升團隊凝聚力和執行力。
「創辦人模式」並非一成不變,它會隨著公司規模和發展階段而調整。創辦人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管理方式。
「創辦人模式」:我們可以怎麼做?
不僅僅是企業,現在越來越多數位游牧或是個人公司、個人工作室,我們也可以參考這個「辦人模式」,打破傳統管理框架,讓你自己直接應對市場變化,抓住發展機遇。
「創辦人模式」並非一蹴可及,它需要創辦人不斷探索和實踐。但只要我們能理解其精髓,並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整,相信這種模式能幫助更多人釋放潛力,邁向成功。
你可以怎麼做?
建立扁平化組織架構: 減少管理層級,讓創辦人能直接與基層員工溝通。
鼓勵跨部門合作: 打破部門壁壘,促進資訊共享和團隊協作。
建立以創辦人為核心的企業文化: 將創辦人的價值觀和理念融入企業文化,激勵員工共同奮鬥。
「創辦人模式」並非適用於所有企業,但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我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經營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