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以教育者的身份看中日小学教育的那些不同 ——《日本国立小学36

以教育者的身份看中日小学教育的那些不同 ——《日本国立小学36

作者: 九月流云 | 来源:发表于2018-07-30 00:43 被阅读144次

    题外话:

    以前读过关于日本教育方面的作品,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曾给我深刻的印象,我曾深深地对小林宗作先生对小豆豆的尊重而感动,对巴学园里“先从自己喜欢的一门课开始学习”的教学方式深感兴趣。

    读《日本国立小学365天》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会想到多年前那个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报道: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和30名中国孩子曾经引起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当时,这107名儿童在内蒙古举行草原探险夏令营。上路时,日本孩子背包鼓鼓囊囊,装满食品和野营用具;中国孩子只是装装样子,背包几乎是空的。探险之路才走一半,中国儿童因将水喝光,干粮吃尽而向别人救援,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目的地,日本家长乘车而去,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

    读着《日本国立小学365天》,我惭愧地想:多年前那段较量,要是放在今天,应该依旧是原来的结局。要是,我们的教育观不改变,这样的较量结果,会一直在,而且,不止表现在一次夏令营上……

    我只敢想到这儿……

    一、总述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是谭琦所著。她让儿子转学到日本的学艺附小上六年级,在一年的时间里,她不仅是家长,还做了父母教师会(PTA)委员,参与了学校所有大大小小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她写了这本书,用以介绍日本的教育活动及其文化背景,并附上儿子日记作为参证。

    日本国立小学的教学特点应该是:学得少,做得多、写得多。活动过多必然会压缩学习知识的时间,但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显著进步,让家长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孩子们的无限潜力。

    儿子檀聪在本书中的寄语中这样写道:

    经历了日本国立小学毕业学年的365天,我发现,学校生活原来这么有意思——从移动教室的查资料自学,到制作海报和演讲;从锯木头开始做椅子,从裁剪开始做围裙;从种菜开始学做饭,以及从旱鸭子到完成一小时的海泳。有了自信,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作文方面,用10分钟写200字没问题了;最重要的是,发现了自己的梦想。

    学校非常注重创意、表达、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活动的开展和写作的训练来达成。毕业时,六年级学生要完成一部100页稿纸的将近10万字的《成长记》,内容包括从出生到小学毕业的种种事,入学前的信息需要通过采访父母获得,目的在于回顾自己最初的12年历程,并确立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

    二、让我们来比照一下那些不同

    1.对孔子文化的崇尚程度

    孔子的学问在中国几度中断,在日本却一直得到传承。在日本说“走在昌平坂”,有追求学问之意,孔子并非仅用来祭奠,而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联想】“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向世界发出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引起了广泛共鸣。

    现在,不少家庭教育中也注重自小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培养,但不可否认,有些家庭对此项教育内容的指导不成系统,没有长久的坚持,意识不到传统文化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学校教育中,小学阶段已经足够重视国学教育,《三字经》《千字文》等已纳入到小学必背内容之列,《论语》是小学六年级的必背内容。同时,从央视到全国各地的朗诵会、诗词大会等,也都不同程度地推动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闪耀着古人光辉思想的文字,能够培养孩子的儒雅气质,能够浸润孩子的心灵。

    2.孩子上下学

    公立学校是就近上学,方便、安全,但只能步行,不得使用自行车;私立学校各有不同的规定;国立小学要求上下学单程不超过一小时。很多学生需要乘坐公交车上下学,家长不得陪同。日本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必须自己上下学,不允许家长接送。上下学属于学校生活的一部分,途中的保险由学校负责。

    【联想】在中国,入校时间,会看到家长挤在校门外送学生;放学时间,会看到家长挤在校门口外接学生。虽然,各学校划定了接送线,可还是有很多家长“眼中无线”。大大小小的车辆、或老或少的家长,在上学前和放学前的那段时间里,是校门口的一道让人添堵的“风景线”。

    究其原因,学生保险制度不完善、城市公交车运行不守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合拍等等原因,没有规矩,所以成不了方圆,导致了这样无序的现象。

    3.进门换鞋的传统

    在日本,进校要换鞋,中小学都一样,家长去学校要自带拖鞋。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鞋柜,鞋柜上贴有学生姓名。鞋柜空间刚好可以放三双鞋。

    三双鞋分别是室内用鞋、体育馆用鞋和室外用鞋。室外用鞋和上下学的鞋一样,要求不能有鞋带,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保证安全。体育馆用鞋是粘扣式运动鞋,室内用鞋是脚背部松紧带式。

    早上学生到校,第一件事就是换上室内用鞋,把室外用鞋放进鞋柜。到操场活动和去体育馆要换室外用鞋和体育馆用鞋。所以,在一天的校园生活中,要换鞋若干次。

    【联想】由日本换鞋传统联想到我们这儿教育上的两件小事。

    我们县城另一所学校有位杨老师,她带班级特别有一套。遇到下雨天,她会在教室门口放上一把拖把,学生进教室前,杨老师让学生在拖把上擦干净脚底上的泥水再进教室,以保证教室的洁净。

    在一所乡村小学,有一对夫妇一直坚守在那个学校,男的是那所学校的校长,女的是这学校的一名老师。乡村的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为了保持教室的洁净,这位女老师就让学生准备了一双白球鞋放在教室里。学生到了学校就换上这双鞋,离开学校的时候,再换上回家的鞋子。

    试想,其实生活中,我们也有换鞋的习惯。比如,外出运动时,一定是换一双舒服的运动鞋。进家后,一定会换上一双拖鞋或居家鞋。上班时的鞋子一般是跟居家鞋子不一样的,但家庭中的这些习惯,我们没有实行到学校中去。

    关于学校里不时地换鞋,我保留意见。当然,为了保持环境及个人的卫生,每人准备一双鞋子放到学校里,也是可取的。只是,教室里又要划出放鞋柜的空间了。

    4.“行头”里的规范

    入学后,学校发来一大堆通知,是关于交费、服装、文具等的。购买来到的所有东西都必须缝制名牌,且名牌的尺寸和缝制名牌的位置都有图纸细致说明。

    布兜有三种:体育服要装在一个印有学校名称的布袋里,用餐服和餐垫也要装在一个印有学校名称的规定布袋里,三种校鞋分别有不同的鞋口袋。

    学校规定要准备三个手提布袋,一大一小,大的装音乐课用的口风琴、竖笛、乐谱、歌本,叫音乐袋;一个小布袋装图工课用具,叫图工袋;另一个小布袋装学校带回的换洗衣服和鞋。

    使用文具也有规范。所有文具要放入“道具箱”里的两个小盒子里,排列在位斗里。用的时候,像拉开两个左右两个抽屉。年级不同,学校制作的文具详单不一样。六年级要求装入彩色铅笔、订书器、胶条、三角板、半圆仪、圆规、剪刀等等。道具箱里的学具也要一一用油性笔写上名字或贴上不干胶名签。

    【联想】一个个的小袋子,着实方便,上音乐课打开音乐袋,上图工课打开图工袋,这很好。

    不用像我们有的学生,课桌洞里什么也有,一个字:乱!桌面上什么也有,还是一个字:乱!有时,穿的外套没地方放,只好放在自己腿上,不一会儿就需要挪出精力关注它一下。

    问题是,光是这些袋子,也需要有个空间放置。而这个空间,我们如何开辟?

    所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只好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了,每天整理书包,用不同的纸袋或塑料袋分类装学习用具,桌洞内整齐摆放课本等。

    5.一天换装多次

    学校的校服是西装,西装内穿白衬衫,冬装配长袖,夏装配短袖。校服上衣的个白领可摘下换洗,要求不得有污渍。

    体育课换穿学校规定样式的运动服,扫除、图工课换穿作业服,吃饭换穿用餐服。体育服包括体育帽,是红白两面的薄布帽子,用餐服包括白大褂和白帽子,还有学生自备的口罩和餐垫。

    【联想】只想到,我们的体育课结束后,经常有学生把校服扔在了操场,学校的失物招领处的校服和别的东西都不少,但无人去认领。是因为没有贴名牌或名签?还是因为别的原因?一个学生,自小没有培养起来管理自己的能力,应该不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本节小结

    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也好,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好,我作为一名教育者,说这些话的时候,感觉底气相当不足。从教多年,很多时候,我有深深的无力感。我有时感觉,教育这片阵地,成了粉饰太平的一方舞台,而教师,成了舞台的丑角。

    多年前就有人说,我们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教的是大学的知识,而上了大学后,开始学小学的知识。啥意思?习惯培养没有抓好!人生规范、文明礼仪、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等等方面,都有着相当的欠缺。

    说来说去,归根于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教育改革,改来改去,教育的目标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总是习惯了用嘴去说,却缺乏了做和思考。有时,为了片面追求教学成绩,从学校层面也好,从少数老师也好,采取一些极端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当然,一切做法,只可借鉴,不可全部照搬。避免“橘生淮南则为枳”,水土不服。

    (想到此,写到此,书未读完,读后感还下篇再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月儿上山了:学习了。
      • 若小言: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一直被诟病的,可以说改革一直在进行,但中国的人口在那摆着,也教育资源也就那么多,怎么可能满足的了这么多的人,这不是一代人所能解决的,也不是一代人出的问题,历史遗留下的问题,让人难受。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为人父母,做好表率,再怎么诟病,谩骂都没有任何作用,唯有自己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让他在路途上走的不至于夭折,能有所追求,有所成就。中国的教育现在实行的是精英化,好的更好,差的让其随波逐流,淘汰在历史、时间的长河中,说来残酷,但中国那么多年的历史也便是如此。也是很多国家的做法,你不能把其它国家优秀的跟我们国家差的比吧,这种比出来的,除了差异,与心累,让自己难受,也没别的了。
        九月流云:@若言莫凭栏 就是如此。所以,人家的东西再好,也得能够适应本土环境。育人,也是如此。感谢您长长的评论。
      • 野猫爱鱼:中国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成了放空炮,直到现在还在“应试教育”中打圈。
        九月流云:@野猫爱鱼 王老师所言极是。
      • 虬田:我们在不断地“改革创新”。
        九月流云:@虬田 😅😅😅
      • 好风似水:姐姐的文章引人深思
        九月流云:@好风似水 妹妹,早!

      本文标题:以教育者的身份看中日小学教育的那些不同 ——《日本国立小学3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qx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