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历史专题精选正版野史
国史闲谈|先秦三八•齐桓公尊王攘夷(上)

国史闲谈|先秦三八•齐桓公尊王攘夷(上)

作者: 蚂蚁神威 | 来源:发表于2019-11-18 00:07 被阅读0次

    周惠王四年(郑厉公后七年,鲁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郑厉公入惠王于周,大大抢了齐桓公“尊王”的风头,但齐桓公也只能徒叹奈何,因为在前一年齐国发生了“大灾”,他无暇西顾。《左传·宣公十五年》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看样子是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发生了大火灾。这可是件要命的事,恢复起来应该也快不了。估计正是因此,齐国在这之后长达五年的时间里都没有什么大动作,直到周惠王九年(齐桓公十八年,鲁庄公二十六年,前668年)派军队跟鲁国和宋国一起讨伐徐国,才算是重新出山。

    齐、鲁、宋伐徐的第二年(周惠王十年,齐桓公十九年,鲁庄公二十七年,前667年),齐、鲁、宋、陈、郑第二次同盟于宋国的幽邑(地望不详)。周惠王很会看火候,不早不晚,恰好在这年冬天派召伯廖到了齐国,正式承认齐桓公为诸侯之长,并请求齐国出兵教训当年把他赶出成周的卫国。

    齐桓公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抢回“尊王”大旗的机会。第二年(周惠王十一年,齐桓公二十年,鲁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春天,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秀肌肉,他一反常态没有以王命召集诸侯,而是以一己之力伐卫,大败卫军,“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也就是以周惠王的名义把卫国狠狠批评了一顿,索取了战争赔款之后才撤军。

    伐卫之后两年,周惠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十二年,鲁庄公三十年,前664年),山戎伐燕。燕国曾跟卫国一起驱逐周惠王,拥立王子颓,竟然也不怕齐桓公趁火打劫,像收拾卫国那样收拾自己,跑来“告急于齐”了。齐桓公现在正以仁义礼信为号召而图谋霸业,我们不知道燕国是不是号准了这个脉而走了一招险棋,如果是的话,那出主意的这个人可就太高明了。不过,不管是不是这样,齐桓公都答应了燕国的请求,在“尊王”的大旗之外又举起了“攘夷”的大旗。

    当年冬天,齐国跟鲁国商量出兵救燕的事。《说苑·权谋》说,鲁国的大臣们认为“师行数千里,入蛮夷之地,必不反(返)矣”,所以就玩起了阳奉阴违,嘴上答应出兵但实际却按兵不动,大概是认为齐师“必不反矣”,也就没力量追究他们不守信用了。

    齐桓公等不到鲁国的兵马,只好单独出兵。这一仗齐桓公大败山戎,一直打到孤竹国,不仅解除了燕国的危难,还顺便创造了个“老马识途”的故事。之后,携胜利之威的齐桓公给燕君上了一堂恢复召公之政、向王室纳贡、尽臣子之礼的“尊王”课。燕君是既感激又佩服,非要亲自送齐桓公回国不可,越过了燕齐边界也不肯回去。齐桓公说:“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就把燕君所经过的土地割给了燕国。

    想来燕君进入齐国顶多也就是十里八里的,要是多了齐桓公肯定也舍不得,但这样一来,燕君要是接着再往前送,就成了占齐国的便宜了,所以只好就此作罢。这事传出去之后,诸侯都觉得齐桓公是仁义之人,“皆从齐”。这种施小惠而得令名的手段不用说一定是出自管仲的手笔。

    《说苑·权谋》说,齐桓公对鲁国的阳奉阴违怀恨在心,讨伐山戎回来就想对鲁国动武。管仲说:“伐远而还诛近邻,邻国不亲,非霸王之道”,劝他把从山戎缴获的珍宝器物进献到周公之庙,也就是送给鲁国。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感动了鲁国,到第二年齐国讨伐莒(jǔ)国的时候,鲁国倾尽全国男丁相助,夸张到连“五尺童子”都上了前线。

    说起来,莒国够不够齐国自己打的都是个问题,哪里还用得到鲁国的“五尺童子”来帮忙,所以《说苑》的夸张说法很值得怀疑,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齐桓公把战利品送给鲁国得到了恶评。《左传·庄公三十一年》说他不向天子献捷而献于诸侯是“非礼也”,《公羊传》则说他是向鲁国炫耀军功并借此威慑鲁国。这两个说法应该更可信,但把它们跟《说苑》结合起来看,倒是别有一番意味在里面。

    此后,齐桓公的“攘夷”事业达到了高潮。周惠王十七年(齐桓公二十六年,鲁湣公二年,前660年)冬十二月,狄人入侵卫国。当时卫国的国君卫懿公喜欢养鹤,荒唐到赐给它们禄位,让它们乘坐只有大夫才能乘坐的轩车的程度。这引起了人们的怨恨。狄人入侵的时候,卫人对卫懿公说:“让鹤替你去打仗吧,它们有禄位,我们哪能打仗呢!”卫懿公没办法,只好亲自上阵,结果兵败身死。

    这个时候距离齐桓公伐卫,“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仅仅才过去四年。我们不知道卫懿公是什么时候喜欢上养鹤的,也不知道当齐桓公伐卫的时候卫国人是否也说过同样的话,我们只知道那些吃鹤的醋的卫国人听说卫懿公战死后,仍然没有振作起来保卫家园,反而是连夜弃城出逃了,结果跑到黄河边上的时候被狄人追上,遭到惨烈屠杀,据说最后只有730人幸免于难。

    卫国这其实算是被灭国了,遭难的除了那劫后余生的700余人之外,还有共邑(今河南新乡辉县市东北)和腾邑(地望不详)的人。整个卫国最后幸存下来的人只有区区5000人,在宋国的帮助下才在曹(今河南滑县西南)这个地方落下脚来,但也只能结庐而居,吃穿用度一概没有,连安全都没法保障,要不是老大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兵车300辆,甲士3000人协助防卫,并且送来车马、衣服、牲畜和木材等救济他们,这剩下的5000人能不能在旷野里熬过来,还真的不太好说。

    卫国的事刚处理个大概,转过年的(周惠王十八年,齐桓公二十七年,鲁釐公元年,前659年)春正月,狄人再次向邢国大举进攻。这次齐桓公反应迅速,立即联合了宋国、曹国发兵救邢,可是邢国有点太战五渣了,大军还没到,“邢人溃”,等齐桓公赶到驱逐了狄人,邢国已经饱受重创。

    齐桓公觉得邢国离狄人太近,都城又已残破,就把邢君迁到了离齐国较近的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并带着宋国和曹国帮助兴建城郭。邢人非常高兴,史称“邢迁如归”。第二年(周惠王十九年,齐桓公二十八年,鲁釐公二年,前658年),他又带领诸侯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为卫国修建了一座新都城。卫国人在新都城生活得很舒心,很快就忘记了亡国的痛苦和耻辱,史称“卫国忘亡”——真有点记吃不记打的味道。

    齐桓公的这些举措的确很有号召力,引得一些小国纷纷归附于他。当年秋九月,齐国、宋国、江国、黄国盟于贯(今山东菏泽曹县西南),第二年秋天又会于阳谷(今山东泰安东平县西北)。这其中的江国和黄国都是淮河流域的国家,长期受到楚国的逼迫,现在主动归附齐国,说明齐国就要跟一心向北发展的楚国发生交集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史闲谈|先秦三八•齐桓公尊王攘夷(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xc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