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从小就喜欢小说《红楼梦》,就连同和红楼梦相关的文章,图画,诗词歌赋,也都喜欢了。这就是爱屋及乌吧!
小时候,小人书是不用说了,只要是关于红楼梦的,见一本读一本。可惜,借不到那么多关于红楼梦的,供销社里也没有,买不到。那时候,不爱串门的我,却经常跑六姑家和二大爷家,因为只有他们两家糊墙的年画里,有关于红楼梦的。什么金陵十二钗,晴雯撕扇,宝钗扑蝶,黛玉葬花,一大张年画里,如同九宫格一样,一幅一幅的画,下面配着文字。我就站在人家的墙边,仰着小脑袋,一幅一幅地看,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不认识的字,就念白字。囫囵半片,竟然也能把意思顺下来个七七八八。
我也曾央求过我爸妈,糊墙也买这样的“连环画”年画,爸妈却不喜欢。他们不懂红楼梦,只喜欢那种胖娃娃,老寿星,大鲤鱼,五谷丰登…各种色彩斑斓极其喜庆的年画。
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播出后,剧中所有的演员,我都喜欢得不得了。觉得导演太会选角色了,仿佛他们就是从书里走出来的。因为电视剧的播出,那几年红楼梦比较火。爸妈过年买回来糊墙的报纸上,都有很多连载和剧评。我在爸妈还没等糊墙之前,就开始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把每一张有关红楼梦文字的报纸,都看了一遍。等糊墙时候,因为我把本来板板正正的报纸翻得乱七八糟的,被爸爸骂了一顿。
那年元旦前,我妈买回来一本阳黄历(日历),扉页下边都是红楼梦诗词。这可把我乐坏了!我可等不及日子过去日历一页一页撕下来再收集,我就把我妈刚挂到墙上的日历拿下来,找出一个日记本,扒在桌子上,一页一页抄写上面的红楼梦诗词。没事儿时候就哼哼唧唧嘟嘟囔囔地背诵。
喜欢小说中香菱学诗那一段。林妹妹真是一个好老师,“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黛玉几句话,就把写诗的精髓道破了。然后给香菱一本王维的五言律诗,让她回去读一百首。接下来,黛玉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原本就聪明伶俐,又“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如此勤学好问的香菱,竟然很快就写出了“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的佳句。……苦命的香菱,只有在大观园的短暂时光里,才有了一点她自己争取来的甜。读这一段,我也曾幻想做一回林妹妹的学生,反复阅读,冥思苦想,却终究还是才疏学浅,愚钝不堪,没能学会作诗。
知道我喜欢电视剧陈晓旭版的林黛玉,那年在省城的叔家大妹妹,给我邮来几张电视剧红楼梦的贺年卡,其中有黛玉,袭人,平儿,麝月,惜春。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闲时就用比较薄的算草纸,一页一页临摹林黛玉。临摹久了,竟然就可以随手画出一副晓旭版林妹妹的图像。
01年去北京大观园,我在潇湘馆前久久不肯离开。虽然知道,那不过是电视剧搭的一个临时取景点而已,却还是在那徘徊了很久。果然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想着林妹妹因“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而选择潇湘馆,仿佛看见她含泪临窗写下的“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人去楼空,终究让人唏嘘不已……
那一年去黄山,遥望“飞来峰”上那块石头,我也是感慨万千,好像,那就是红楼梦里的青埂峰……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每次听,都百转千回。陈力空灵 ,干净,幽怨的歌声如同天籁之音,让人如痴如醉。喜欢里面的每一首插曲,当年还特意买了磁带,只为了能反复听。
后来,因为红楼梦,我还借到一本破烂不堪残缺不全的端木肆良写的《曹雪芹》,废寝忘食地看完了,简单了解了曹雪芹坎坷曲折的一生。
因为喜欢红楼梦,我又读了很多红学家的大作。什么评点派、索隐派、题咏派、评论派、考证派。迷上“红评”的时候,只要关于红楼梦的,抓到啥看啥。又读了张爱玲,王蒙,刘心武,西岭雪,闫红等很多相关的文章。
后来网上看得太多了,才发现,好多评论已经偏离小说本身了。有的人为了博人眼球“睁眼说瞎话”的,好好一部红楼梦,被解析得乱七八糟。我就不再关注那些“红评”文章了。
只有百合例外,她的文章,立意比较靠谱,没有偏离小说的主题,也没有“歪解”。所以,她的关于红楼梦解析的三部书,我都看完了,而且,经常翻一翻,加深我对红楼梦的理解。
“一入红楼梦难醒”,看,曹雪芹就是这么伟大,一部没有写完的小说,争论探索了几百年,引发人们各种各样的痴迷,经久不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