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最近被朋友安利了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刚开始一看书名,第一感觉像是一本童话故事书。
前半部分读起来会有点枯燥无味,但往后继续读,我把自己代入到书中主人公的角色,细细品味,发现这本书确实是“真香”!
这本书能提供什么:
这本书通过蛤蟆先生的十次咨询,与咨询师发生的情感变化和冲突的案例,帮助读者向内探索自己、觉察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
读这本书时,最让我触动的是书中阐述的关于人的三个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前面两个状态都是情绪化处理问题,只有第三种状态是用理性来处理问题,他让我们面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能够更加得心应手,而不是没有自己的判断力。
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呢?
儿童自我状态状态:通过别人给自己答案、盲从、依赖。
父母自我状态: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因为我们自从出生起,接触的最多的是父母,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关于生活绝大部分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
当你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
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
处在这种状态下的我们,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
而不是没有自己的判断,盲目按照别人的意愿去做选择。
这三个状态也很好地概括我们大部分人成长所经历的阶段。
在我理解的三个状态中,前面两个状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经历过,我们的很多感受与自己的原生家庭、父母有关。
我们会不自觉地产生对父母的依赖,按照父母给我们灌输的一些思想去做选择。
只有当我们用“成人自我状态”的角度,以理性的方式去综合评估自己,才能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适合什么。
因为我学的是师范专业,大学毕业时,家里人一直想让我回家去当老师,觉得老师稳定,但每个人选择不太一样,我很清楚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
我知道父母是为了我好,当老师虽然很稳定,但对于现阶段的我,这并不是我想要的,趁年轻,我应该去闯一闯。
所以毕业时我选择不顾家人反对,选择了跟所学专业完全不搭边的行业,从零开始。
成长的路上很痛,家人的不理解,一开始跨入新行业时的零基础,完全没有头绪,一度让我很痛苦。
就像书中所说,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
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为了尽快赶上与别人的差距,当别人下班或是放假还在休息时,我选择了老老实实回到公司加班,多做一些功课。
通过半年多的努力,从一个零基础、没有任何资源的小白,到陆陆续续有客户转介绍。
从刚入职时绩效排名倒数到连续三个月绩效排名第1,成为公司业务精英前10%,凭自己的努力实现月入上万。
以及后来成功竞聘上公司一个更高的职位,接触到一个更高的圈层。
我把自己的努力跟家里人说,到后来他们也就没有再劝我回去考教师了,而是尊重我的选择。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
如果你没有办法减少并最终打破对父母的依赖关系,那么就很难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你的生活目前是处在哪个状态呢?可以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聊一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