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清源。
对一些事情很畏惧,成人后,见人惊异不解,也只能强笑说,见笑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书上的标准是君子。
君子就像个假想体,在校时大家还知羞而束己,出了社会,各种情非得已,随波逐流,人又是什么样子的,跟中式早点,五花八门,各有特色。
会多一点爱好,会多一点憎恶,会多一点责任,也会多一点散漫。
这些点缀会浮动变化,唯有一个人定性后的核,不大会变动。
事出必有因,为什么会这样?
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智力,体格,肤色无法改变,其余很多东西,都可调增,是否可证明人如人所见之,并非天生如此,很多方面都是后天环境塑造的,譬如盆栽。
那么,这就很奇妙了。
既然并非天成,为何后天固执如此而就确定这些特征就是自己打娘胎带来的呢。
是否可以理解,因为承认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不可改变,所以也为自己不愿改变而有了无懈可击的借口,更或者,人们是想改变的,可苦难于不知如何解决,所以干脆算了,就这样吧。
从心理学来说,一个人与对象的亲密关系,很大程度取决于他和父母的关系。一个人相对自卑不够自信,那童年期间多半接受的是批判式教育。
一个人惧怕什么,要寻找最初害怕的那个时机,才能真正从惧怕中解脱。
原生家庭就是我们的本源。
但不要去怪罪,因为毫无助力,反而徒添伤心,制造矛盾。
如果回到产生心里抗拒的那一刻,是否重现的是父母尖锐的争吵,孩子躲在柜子里捂住耳朵。
孩子成年后应该依然害怕厌恶这样的场景,但他又无意识的复制了父母在两性相处的模式,因为他没有其他近距离学习的模板。
一代又一代,这种模式只要不被揭开抓住关键并解决,也许会像姓氏一样传承。
很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富裕文明相对开放的时代,我们追根溯源去清楚这些障碍让自己变得更好家人变得更和谐时,不会受到特别大的阻力或者讽刺。
而当下,所碰到此类烦恼,很有必要整理一下心情,去试着解决。
这样一身轻松后,对个人而信,才是持续发展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