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与生俱来,维持着我们的生计。如果几千米以外有水源,我们会设计管道来引水。父母即便经济拮据,也会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来满足孩子们不断提出的各种需求。即使面临残酷的裁员,我们也能重振信心,找回自我。
与此同时,我们也是习惯性生物,往往因循守旧,与创造和创新背道而驰。例如,我们的会议往往烦冗沉闷,周而复始,缺乏创造力,没有人会主动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别的办法吗?”
尽管我们天生具有创新性,而且许多组织也在不断创新,但为什么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仍然缺乏创造力?有人认为,教育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其实不然。2006年,肯·罗宾逊爵士在著名的TED演讲《学校扼杀创造力吗?》中讲述了舞蹈指导吉莉安·琳恩的故事:琳恩的成绩一直不及格,直到一位医生发现她之所以坐着不动,不是像一些老师说的那样,她是个“低能儿”,而是因为她天生就是一位舞蹈演员。琳恩现在仍在百老汇担任《猫》和《歌剧魅影》的编舞。
还有人认为,社会体制倾向于奖励聚合思维而不是发散思维,所以我们在匆匆做出决定时,往往来不及探索所有的创造性选项。
创造力有赖于发散思维、广泛而深入的分析、实验以及建立新的联系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中间既需要发挥创造性,同时也需要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创新意味着发明新的东西,找到新的社会、文化和行业可以接受的做事方式,或者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
在典型的创新周期中,第一阶段是沉浸式创新,第二阶段是灵感的迸发,这两个阶段都需要发散思维。第三、第四阶段是执行和影响力,这需要在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之间进行转换。当你有一个创新的想法时,在开始阶段要给发散思维留出足够的时间,在最后阶段则要努力获得足够的影响力,或者确保有足够的执行力以取得成功。
在各行各业,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只要在实施变革之前进行了深入、发散的思考,结果就会变得更好。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呢?由于大多数大公司都非常注重创新,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这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帕特与脸书公司密切合作多年,她知道无论是内部员工还是外部黑客,只要提出了“黑客想法”,就会得到公司的支持和鼓励,公司将这种持续改进和迭代的方法称为“黑客之路”。黑客们相信总有一些东西会变得更好,没有什么是永远完整的。公司成功背后的方法论是:构建、发布、迭代、永不停歇、不断改进、颠覆一切。为了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公司允许员工沉迷于黑客活动,或为员工提供玩游戏的空间。
在当今零工文化的驱动和激励下,专业人士可以通过创新从不同的来源获得收入。在WeWork最近举办的培训中,帕特与一大批千禧一代共事,尽管他们都是全职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但仍有很多人身兼数职,在工作之外也能获取额外收入。我们看到创业精神在增长,许多人开始选择独立开办公司,从事创新事业。人们正面临全球性的人道主义危机、健康及生态问题,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