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梳理:截取咨询流程的一部分,在昨晚咨询过程的原有基础上把问题捋一捋。
1.您期待他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可以更具体一些吗?(abcdef)
2.您的这些期待老公都知道吗?
3.为了实现这些期待,您都做过哪些尝试?
4.您的努力取得了几分的效果?您是怎么做到的?
5.如果有机会问您的老公,他会怎么看待您付出的这些努力?
6.老公的看法对您来说有什么意义?或者说您对老公的反应有什么思考?
7.如果效果提高了一分的话,那是因为您做了什么不一样的事?如果对方的回答是不知道,可以尝试一下奇迹问句。假如老公也能看到那个奇迹愿景,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家里其他人有什么样的不同?那时的您会有什么样不同的感受?接下来您打算怎么做?
对于教育观念不一致的家长而言,彼此的认同很重要,认同与接纳是合作的基础,夫妻之间的关系又是家庭中其他所有关系的基础。父母观念的相左引发的争吵和相互否定,会让孩子选择站队或者干脆逃跑。
争吵与否定还会让双方陷入胜负之争,不管谁赢可能都会输掉孩子。
在这场咨询当中,我的思路不清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路口我走偏了。在探讨完当事人的具体期待之后,本来是想要问“您对老公说过这些期待吗?”引导当事人承担责任的,结果却问的是“老公能做到几分?”这时又有一个机会,当事人给出1分的回答时,我应该看到她对老公的不认同。这个时候我可以有两个选择,第一,继续探问家里其他成员会打几分,老公自己会打几分,从差异中看到的优点;第二,从当事人的感受切入,看到来访者的不容易,引导来访者看到这份不认同对关系的破坏性。但我选择的是放弃。
幸运的是,当我问及要如何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对抗关系,转而建立起合作的关系时,来访老师显示出了极高的信心。不知道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还是本来来访老师就有这个意识。很遗憾,没有时间做进一步探讨。
展示之后王老师及各位老师的点评让我的思路开阔了许多,也加强了我对一些信念的认识,简单记录如下:
1.一定要问来访者想要的是什么,他想去往哪里。
2.当来访者把改变的期望寄托于他人身上的时候,要步子大一些,转移焦点。
3.要看重来访者的感受。
4.要多好奇来访者自己的知觉:他对他的问题的思考、他认为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他认为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什么、他期待得到什么样的帮助。
5.来访者拥有什么样的资源、能力、优势。
与孩子关系很好,如果问孩子眼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他会怎么说?女儿眼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6.咨询过程要贴得紧也要抽得开。
在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细节上要贴得紧,在整体思路的走向上要抽得开。
补充:如果要老公达到您的这些期待的2分的位置,您需要做些什么?(在此之前先关注当事人的感受:无奈、不容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