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春已逝,夏至未至,似乎一切都充满着可能。
两年前的五月,和考研的朋友们一拍即合,申请了“上财保险加油”的QQ群。那段苦逼的日子,我想你们不会忘记。除了大家有一句没一句地对备考的吐槽,就是我在忽悠大家去找上一届的学长学姐,拉他们进群,向他们当面请教。
就这样,我们在群里面组织了两次集中的、话题式的讨论,被我整理成对话的文档共享在群里。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志同道合的力量。后来,文档被某位群友传到了考研论坛,陆陆续续有更多研友加入大本营中。值得欣慰的是,13级上财的保险硕士都在这个群里面。现在,14级的小伙伴们已经完成录取工作,15级的研友仍会时不时地申请入群。
后来,我转战对外经贸。理所当然地,又创建了“贸大保险交流”的QQ群。在这里,我们讨论过复习进度,研究过面试技巧,也互相调侃过马上结束的本科生活。也是在这个群里面,我有幸结识了后来成为班级同学的8个人。至今我还记得,复试的时候大家在虹远小广场碰面,在金凤呈祥闲聊的种种。估计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从线上到线下的别样心情。
再后来,研友们各自走进心仪的学校,有人去了上财,有人去了西财,当然,也有人去了外经贸。
有一天和恺哥聊天,提及我们平时的联系少了,是不是应该有一片自留地是属于我们这些保险专业的研究生?我以为是句玩笑话,没想到恺哥是认真的。我说,好。
莫名其妙地,我创建了不知道应该叫什么名字的QQ群。群里面集结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都是13级的保险相关的硕士研究生,可是他们来自不同省份的高校。为名字纠结了很久,后来索性直接叫“京沪蜀津保险·硕士群”。原因很简单,群友来自人大、央财、外经贸、北师大、上财、复旦、西财以及南开等高校。
当很多朋友在群里找到老同学时,当需要专业资料的人在群里找到相关文件时,当一群学保险的人在群里互相调侃时,我更愿意静静地看着,享受这份喜悦。我知道,我做对,虽然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做对了什么。
随着群友规模的不断扩大,面对这137个人,我和上财的恺哥以及中财的小年商量,是不是应该扩大一下影响力,把群的价值最大化。
想法很多,结果只有一个:无疾而终。
后来,微信火了。
每天接收着各种订阅号的推送,有很多精彩内容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分享给群友,再加上人们逐渐习惯在微信上聊天,我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了。
于是,“京沪蜀津保险圈”产生。
回头看,一切都是这么顺其自然。所谓,“需求决定供给”也不过如此而已。
只是,我一直忽略了一个事实。我这个“群主”的称谓贯穿始终,是不是有点太流畅了?
既然被称为群主,自然是要承担责任的。
嗯,拉人进群、分享文章、组织讨论,真可谓是无所不能,哈哈。
在这里,请允许我自豪地介绍一下群成员的结构吧。这段话的简版我曾经和很多人说起过,所以,忍一忍吧诸位。。。
京沪蜀津保险圈主要成员包括京、沪、蜀、津四地名校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具体包括北大、人大、法大、中财、外经贸、上财、复旦、西财、南开等知名院校;以及来自保险公司中层及以上的管理人员,具体包括人保、太保、国寿、中美国际以及光大永明资管等知名公司;还有来自保险行业的资深记者,具体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
(Ps:目前群成员已达100人上限,入群名额将在稍后开放。如果身处保险行业的你愿意加入我们,也符合上述条件,烦请联系本人微信,详见文尾。)
不管面对的聊天对象是谁,我都可以很自信地说,至少在保险领域,这个群成员的结构、层次和影响力都可以傲视很多自发组织。
时至今日,陈述这段话的时候自然是开心的。因为,我们开始有点实现“初心”的迹象;开始有机会“向优秀者学习,与道合者同行”。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的个人微信:李鹏彬,lipengbinjoh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