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理一,人非生而知之者。
公理二,圆外面积比圆面积大。
我所见的大部分文章都是用一种肯定的语气告诉读者某一“真理”,某些建议,却很少看见纯粹给读者讲述疑惑的文章。问题也是有价值的,相应的,它们应该用文章写出来。但实际上,纯粹描述发问的文章凤毛麟角。这违背了本文列出的公理二。
对此,我仅作出猜想,也许人们没有记录无知之智的意识,更有可能,现存或流行文本造成了这一方面的无视。反正从小到大,没有任何一位语文老师教导我如何记录问题,我也没有在任何书籍上看到此类话语。
至于记录这种无知懵懂的价值,我能列出几点。
第一,问题是一种智慧资源,可用于交流和启发,不论是学会口语还是书面地表达问题,都能给大家带来好处。第二,由公里二得,不懂的总比懂得多,一个看法总有逻辑不完美的地方,接受并合理安排知识的缺口能帮助我们更好表达与记录已知。第三,保持一种不确定的观念,聊天的时候,不至于想要提出一个不成熟的看法时使用了表达结论的肯定句式,导致歪楼;更好地记录心路历程,不至于在逻辑不自洽时就把自己绕进去。(对于记录不确定的观点,这一段的生硬分类就给大家做个反例了)
实际上,我觉得,提出问题并进行问题牵引的文章,有些时候,比完全表达自己一套看法的文章效果更好,读者更易吸收。那些专门针对情爱问题/功利问题...bulabula...的文章,首先他们给出的建议不一定对,或是流于形式,总之行之可能无效,同时读者又不太会去理会。建议这种东西,不入心,就没得用处。同样还是不入心的问题,持续给人灌输思想又不努力引起人兴趣的尝试,中学老师已经证明了那是没有luan用的。读者又不关心你怎么想的。所以提出问题,再给建议,有时候,还不如把标题留下来发人深省;一个劲儿给人灌输你的思想,还不如写出心路历程,带着读者移步换景。
至于怎么记录无知,说实话,我还没啥想法。有想法的可以留个言,我之后再梳理梳理写下来。
写文不容易,喜欢就赞赏支持一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