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今日课堂——不疾不徐,感受“引导”的力量

今日课堂——不疾不徐,感受“引导”的力量

作者: 梓木nn | 来源:发表于2023-11-30 20:23 被阅读0次

    今日课堂——感受引导的力量

    今天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分析刘和珍的形象,没想到考验了我课堂的引导能力,也让我感受到了及时“引导”带来的力量感和成就感。

    学生首先找到的事迹是:预定《莽原》,但是理解有诸多偏差。

    有学生回答:说明她爱读书!

    我导:如果是爱读书,应该像林海音写的《窃读记》中那样沉浸式的读书,或者是后面列一长串的书名。而这里只提到了一本杂志,就能说明爱读书吗?

    学生开始摇头。

    我再导:《莽原》是谁编辑的?

    学生作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哦,说明她很仰慕鲁迅先生!

    看来,学生还不理解,我继续引导:为什么鲁迅编辑的杂志,往往有始无终?还有后文的“生活艰难”是指经济困难吗?

    生答:这里的“生活艰难”应该是指当时政治环境险恶,鲁迅编辑的杂志常常遭到政府的封杀!

    我追问:为何会常常遭到反动政府封杀?

    生答: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很深刻,思想进步,代表着真理。

    我问:现在再思考,刘和珍预定《莽原》到底表现出她什么样的品质?

    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明她思想进步、追求真理。

    第一次引导,采取分步走的策略。首先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然后再结合语境提问题,带着学生在文本里绕几个圈、转几道弯、走几个来回,正确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堂上不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也不急于抛出正确答案,要善于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到文本中,“导”出那个正确的答案。语文课,要时刻牢记:把学生拽回到文本中去。

    第二次引导。

    在分析反复描写“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的作用时,分析最后一次的作用,学生很蒙。有学生认为是表现刘和珍的乐观。

    这一次,我没有立刻抛出问题进行引导。

    而是用很沉重的语调朗读了这一段: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魂的伟大呵!

    读完之后,我才抛出问题:此时刘和珍已经牺牲了,当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当先生看到刘和珍的尸骸,浮现在脑海中的首先是她的微笑。你觉得如果让先生朗读这一段时,会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和心情朗读。

    学生立刻回答:沉痛的心情。

    我继续导:还有呢?最后一句先生评价这三个女子的举动是惊心动魄的伟大。

    生:哦!还有崇敬之情!

    看来学生已经理解了,我就顺势总结:所以,这里的“微笑”既表达了先生对刘和珍牺牲的悲痛之情,又写出了对刘和珍伟大壮举的敬佩之情。

    第二次引导我先朗读,让学生通过声音来触摸文字,感受情感。然后我再设计一个小的情境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

    为何第二次引导采用老师朗读的方法呢?因为这一段的情感表达很强烈,而这一处的描写又恰恰是为了抒发情感的。我们常说:文章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经典的文章总能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而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形式同样也是为课堂内容服务的。不同类型的文本有不同的教法,应该学会“依体而教”。同一篇文本,同样的描写,因为其作用不同,所以教法自然也就不同。教法的多样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花里胡哨摆花架子,教法应该为文本的理解服务。从这个角度讲,好的课堂,好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日课堂——不疾不徐,感受“引导”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iq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