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冬天,我第一次来北京,坐标清华。
那年,我独自走在偌大的清华校园里,四处溜达,街道两边笔直高耸的树木,像一根根冰凉粗壮的铁柱。
作为一个南方姑娘,第一次感受到了北方刺骨的冷,第一次体验了北京干燥的天气。后背的皮肤结成鱼鳞一般的块状,晚上洗澡时,疼的直咬牙。
直到现在,2019年的冬天,整整13年。
我曾经像很多初来乍到的朋友们一样,用一种外来者特有的眼光,警惕又挑剔的观察着这里的一切。这儿天气太干燥,没有合胃口的吃的,坐公交车永远听不懂乘务员报的站名,找工作也屡次不顺、、、、、
尽管清华的单身宿舍,温暖又整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万人食堂,虽然饭菜算不上极其美味,但品种繁多,时常还能去青青永和点个甜豆汁儿,配着热乎乎的酱肉包大块朵颐。
夏天,经常骑着我那破自行车满园子转悠,晚饭之后,会跑到附近的操场,捧着吃的浑圆的肚皮,懒洋洋的溜达两圈,经常熬夜到凌晨,会去最近的小卖部,买个西瓜回宿舍,算作夜宵。
每个周末,不是逛东门门口的易初莲花,就是去中关村溜达。
那时候的日子,现在想想,跟神仙也没啥两样了。
但,这里将我和过去熟悉的生活,一刀两断。孤独感,始终伴在左右。尤其在那个喜欢热闹的年纪,似乎每天都揣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特别渴望朋友。
现在,我依然朋友不多,但不再奢望。早已认清,唯有自己,才是最懂自己的那个人,也早已学会了,自己如何逗乐自己。
现在回头想想,北京可能是所有一线城市中,对于外地人最包容和友好的地方了。
房价既不是最高的,当地人大多数也都自顾自的生活,说不上排外。通常,大多数人承载不了的是一线城市所带来的的经济压力;三四线城市又承载不了我们的灵魂,人生哪里有什么完满?
很多初来北京的朋友,都会忍不住吐槽,这儿就一天安门啊,简直就是一大农村啊。确实,除了cbd、望京等少数地方,能看到比较新的高楼大厦,北京80、90年代的老房随处可见,多如牛毛的,一条条狭窄的胡同。
但正因为如此,我才觉得它很亲切。地铁口热气腾腾的煎饼摊,公园里遛鸟的大爷,穿着朴素的路人,热情又有些贫的北京腔,一条条并不宽阔的马路,一幢幢陈旧但灯火通明的老楼房、、、、、、它让我这个来自小城市的姑娘,对这儿没那么陌生,甚至因为它的接地气,而有勇气继续留在这里。作为一线城市,北京有它独有的市井烟火气。
这些年,听的最多的,还有一条,北京只适合在这里工作,不适合居住。我并不这么想。北京有太多的公园,每一座公园,都面积很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树随处可见,有的还有假山,湖泊,通常都配有健身器材、下棋的桌椅、孩子们的游乐区域,每一座公园,又都风格迥异,很多还都是免费的。
这对附近的居民来说,简直就一天然的后花园。老人孩子安全的聚集地。有一次,我去青年湖公园,还看到附近写字楼的白领们,中午全都换上运动鞋,在园子里散步。
喜欢看公园里跳舞唱戏拉二胡的退休老人;欣赏身边的全职妈妈们,除了照顾孩子之外,也会安排好自己的娱乐时间。比如和朋友吃个饭,喝个下午茶,有去健身房健身的,还有去学习插花、绘画等新技艺。
一直有一个想法种在心里。想着哪天好好计划一下,徒步北京城。这儿值得探索的地方太多太多。
想必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说不清他们到底有多少个旅游景点,多少个博物馆、展览馆,多少条胡同,多少座公园,多少个高校、、、、、、
我不知道,我现在是不是有了归属感,离家十几年,回到老家,反而觉得更陌生,似乎已经忘记归属感,到底是怎样一种感觉。
但我想,我是喜欢北京的。因为,它是一座有故事,又有人情味的城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