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是一种古老的沟通工具。古时候的臣子用隐喻故事对皇帝鉴言,圣经上,佛经上,也处处是隐喻的说法。所以,隐喻可以说是人类古老的智慧之一。而在心理治疗上,把隐喻故事使用的最出神入化,自成一家的人,就属Milton H. Erikson(艾瑞克森)了。艾瑞克森(1902-1980),是一代催眠治疗大师。他发明的催眠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催眠形式。用他特有的缓慢的语调,轻描淡写的说一段故事,很神奇的就把人带入催眠状况,而在催眠似的故事里,又把要对案主说的话,用隐喻的形式藏在故事里。很多案主,就在这样历程里,行为有了新的转变,人生有了转机。艾瑞克森视人类的潜意识为一有力的资源,能帮助我们活得更健康,充实而完整。所以,在说故事的时候,常常是同时说给案主的意识和潜意识接收。意识聆听到故事的表面内容,而潜意识聆听到故事的深层结构。而故事的结构却正是隐含解答,且符合案主心里结构的另一个故事。案主的潜意识接收到这个故事,就等于有了强而有力的改变力量。但是艾瑞克森的治疗方法的确很难被学习!加上艾瑞克森晚年才受重视,而将晚年的精力全部投注在教学上,所以,现在所谓的艾瑞克森取向,其实都是二手货。
艾瑞克森催眠的核心是“隐喻性沟通”,即来访者听到一个与自己的问题无关(比如不同的场景和人物)但结构上却相似的问题时,他们开始接近并探索自己的问题。具有以自我参考的方式去理解和表征交流的强烈倾向。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催眠促进了象征性加工(即隐喻加工)的工程。在大多数临床中周期性发生的症状问题可被看做是双重束缚补充物的象征性浓缩,即症状是由否定操作者所限制的补充物的浓缩。表面上对立的动机或指令是共生的。换句话说,它们是整合冲突的无意识努力,即是为了整合互补性所作的隐喻性(可理解为无意识的)的努力,这与问题儿童的症状往往反映了其父母的冲突的表现非常象。隐喻性沟通(可理解为象征性加工)最能体现治疗性双重束缚的精准内涵,非常适合来访者。
案例
我们看一则隐喻故事:
“在森林的深处,很深的地方。那是要走在一条幽静的小径,穿越了层层绿色的森林,从阳光灿烂到阳光温柔,从热热的外头到幽静的里面。如果你走在这样的小径,你会听到风吹的声音,鸟叫的声音,甚至是淙淙的流水声。就在这森林的深处,住着一个老鞋匠,老鞋匠住在这里有一阵子了。年轻的时候,鞋匠是住在森林外头的,做长途旅行的人会来像他订做鞋子,而这么多年来。老鞋匠越来越知道他要的是什么?随着时间的过去,老鞋匠也越往森林的深处居住了。
“要做出一双适合一个人的好鞋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老鞋匠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老
鞋匠总喜欢对着小徒弟说:“要知道怎么样的鞋最适合一个人是要等待的,等待灵光乍现的那一剎那,才会知道选用哪一种皮。等到皮革选好了,还没有,要挑个黄道吉日,要等待适当的阳光把皮革晒得刚刚好。还要量很多次脚样,中午很热的时候,走路走到脚微微胀大的时候,还有晚上冰凉的露水让脚收缩的时候。把这么多的脚的样子通通一起考虑了,才知道怎么样式最适合这个人的好鞋了。你要知道,一双好鞋是要陪着这个人爬越千山万水,走过他人生的每一步路的。”
小徒弟听的呆呆的,也不太懂。小徒弟心急的是:“可是,师父。有人没鞋穿啊!他急着要有双鞋好走下一段路。但师父你说灵感还没到,他只好光着脚走了。前面的路有碎石头,他的脚痛又没鞋穿可怎么办?”
小徒弟的着急感化不了老师父的安定。老师父依然坚持他的原则,这可是他半辈子偕将领悟出来的道理。
小徒弟说服不了老师父。就决定到森林的外头,看看人家是怎样有一双好鞋的。
徒弟遇到的第一个旅人,有一双很棒的鞋。“这双鞋啊!陪我从山的那一头走过来,中间经过滚烫的柏油路,涉过冰冷的溪水,还有很滑的泥泞地;但是,这双鞋都陪我走过了。现在,我们一起到这风光明媚的森林里游览一下。”
“那你的鞋怎么做出来的呢?”小徒弟急着问他。
“做出来?没有啊!我的鞋子是在鞋店里买的。看一眼就知道这鞋属于我,我也属于这双鞋。”说完,旅人就进入森林里去了。
“买鞋?”小徒弟搔搔脑袋,他怎么样也想不到买来的鞋可以这么好。
隔几天,小徒弟又遇到另一个旅人。他背了好大的行囊,向小徒弟讨水喝。“这位大哥,你的鞋看起来很不一样,好穿吗?”
“当然好穿,这双鞋啊!全世界大概找不到第二双了。它可是陪了我走大辈子的路。为什么全世界只有这一双你知道吗?因为最初的时候,它只是一张软皮。那时候我没鞋穿,临时就拿了一张皮,包在脚上用皮绳子绑了起来就上路了。后来,穿不舒服的时候,我就自己剪裁,拿起针线来自己缝。穿一阵子后,又觉得不太合适,我又加了衬底,又做了鞋带。唉呀!故事很长说不完。总之,一路上,我有什么新的需要我就自己来嘛!看到别人有好的样子,我也就添加进去。所以你看,这鞋虽穿了半辈子,却还是跟新的一样。”
小徒弟这回总算大开眼界,原来,好鞋也可以这样来的。
就在小徒弟打算到森林里跟师父辩论的时候。又来了一群人,他们在谈论一件奇怪的事情。原来,他们在山的那一头遇到了不用穿鞋子的人。那些人光着脚丫子在各种地面上健步如飞,爬山、下海、耕种、跳舞。
“不用穿鞋子啊!那怎么可能呢?脚不会磨破,不会烫脚吗?”小徒弟的好奇心全打开了。“他们说,这也不是天生就能这样,是要磨练的。重点是要相信,不穿鞋也能过日子。久而久之,经过各种磨练,苦是苦了些,但也就会练就一双好脚皮,脚本身就是最好的鞋了。”这真的是匪夷所思,不穿鞋也能这么好啊!
于是小徒弟又来到森林的深处,准备跟老师父说故事。小徒弟口沫横飞的说了他遇到的三种人,好鞋不全是像师父您这样坚持才能有的。师父听了小徒弟的故事,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眼睛转了转,陷入了沉思。
听故事的第一人,35岁,心中正困扰着,妈妈老是提相亲的事情,真不知如何与母亲沟通。主角心目中找对象的方式是自然而然相识、相恋而结连理,对于安排好的相亲本身有抗拒。听完这故事之后,主角领悟到,“原来也有鞋店啊!”对于寻找对象的方法有了突破性的接纳。
听故事的第二人,33岁。正在为“要赶紧找一个合适我的心理治疗学派,就像一双鞋一样,专属于我的。但现在好像连皮在哪里都不知道”。这主角听了故事以后,在心理上开始接纳,刚开始即使不穿鞋,或暂时穿一双不一定是永久的鞋也不错。同样的故事怎么会对拥有不同困扰的二个不同主角产生疗效呢?我们藉由分析故事脉络,可以得到一些了解。
隐喻故事结构:
1.在森林的深处~甚至是淙淙的流水声。
2.就在~住着一个老鞋匠~年轻的时候,~,而这么多年来。老鞋匠越来越知道他要的是什么?随着时间的过去,老鞋匠也越往森林的深处居住了。
3.「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要等待的,~
4.小徒弟心急~,小徒弟的着急感化不了老师父的安定。老师父依然坚持他的原则,~
5.小徒弟决定到森林的外头,看看人家是怎样有一双好鞋的。
6.小徒弟遇到的第一个旅人,「买鞋?」
7.另一个旅人临时就拿了一张皮,包在脚上??
8.又来了一群人不用穿鞋子啊??
9.听父听了小徒弟的故事,陷入了沈思。
与隐喻故事结构一一对应的治疗脉络:
1.用冥想的语气与形式说话,让听故事的人静下来。
2.静思,重视内心最深处的声音。
3.不是随便就有的
4.急与不急的冲突(冲突可以是内在可以是外在)
5.参考一下别人的意见,开阔视野
6.可以用买的
7.可以由不适合调整到适合
8.甚至可以不用穿鞋??
9.沉思,扩充你的内在视野
在听故事人的心目中,“鞋子”本身到底隐喻什么,就看听故事的人当时他的内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而定。听故事人的内在心理状况,决定了故事的脉络如何配合他的内在世界而产生连结。也就是说,若听故事人当时没什么内在状况,听完这故事也就没什么特别的领会,只是单纯听了个故事而已。若在说故事前,先引发听故事人的内在状况,在内在困境被引发的当下(不一定要立刻),说一个同态体的故事给当事人听,潜意识就会筛选想要听的,会根据故事的结构与形式,
在内在找到一同态体对应的状态,透过故事,内在状态也有了些重新架构与改变。我们再来深入看看这故事的脉络。这故事里包含了很多种“二元对立”的线索。属于一种“内在冲突整合”或是“内在价值澄清”的故事。二元对立的元素如下:
固执,坚定,有一理想的老师父 VS 心急,开放学习,不确定的小徒弟
森林的深处 VS 森林的外头
鞋一定要用订做的 VS 可以用买的
鞋一定是做到合适了才穿上脚 VS 鞋可以边穿边修改
人一定要穿鞋 VS 也有人不穿鞋,只是要有一段适应的苦日子
这样元素组合的故事,用来解决冲突:“内在冲突”或是“人际冲突”,在面临“人生选择”(即鞋子的隐喻)这件事上,有许多可能性都会是很好的。这故事也可以用来促进沟通,内在坚持与外在社会是可以沟通的;内心深处的坚持很重要,但听听别人的声音也不错。故事的迷人与动人,人人都体验过。
而今天,我们要看穿故事,把眼光放在故事的后面到底,故事的后面藏些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