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四十,陡增唏嘘,中年心态凸显。回想起踏遍的万里河山,独爱的也是那份古韵古风、古色古香。
也许是自幼喜欢历史、长大后习读文科的缘故,不管是差旅顺路,还是行游赶赴,一直对寻访古迹兴味盎然,风光名胜次之,而刻意修葺或牵附杜撰的人文景观则概不入眼。工作后的二十年间,国人对旅游消闲的需求由弱渐强,自粗入精,如果不是疫情突至,恐怕又会创下一波又一波新高。旅游及周边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创新转型的代表,在一些自然(风景)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文化旅游业竟也成为后房地产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以上写于两个月前)
如今疫情消退,局部地区的状况接棒并不影响交通和旅游的全然复苏。一年一度(甚至两、三度)的秦皇岛之行在后疫情时期终于成行,即将踏上旅程之际,自有对人生未来与生活现实的丰沛感味。
说起秦皇岛北戴河之聚,也算是有历史、有故事、有温情的传统。大学宿舍兄弟以及516(当年的房间号)为中心的大浪淘沙般的哥们儿,以暑期为约,持续了十多年的家庭聚会坚守至今实属不易,为此中人感念,为局外人艳羡。
港城的名胜古迹早已看透,不再入眼,从未当做光顾玩赏的景致,渐渐习惯了清晨里的海风,夜幕下的海浪,众人携行或执手爱妻,皆是不错的烂漫与喜欢。至于牌桌上的赌兴与酒桌上的豪情,又何尝不是岁月沉淀的相惜与年华雕琢的相契呢?

每每牵起的陈典旧故,每每叙及的追忆往事,就像泪点戳中心怀,就像笑意飘向眉间。我们于相聚中渐老,我们在相约中臻熟。每个人都走过千山万水,不论是风雨无阻,还是且停徐行。若问为何心之所向、乐此不疲地奔赴一年一度的这场盛会,我们都有近乎相同的答案,那就是: 一生情,天注定。
当秦皇岛成为一段或一大段情感故事的符号,当北戴河成为一种或多种情愫摹印的元素,其地域文化本身已成为我们怀古奉今的对象。我们已经、正在并继续创造的虽显轻浅却不失厚重的史实,会在兄弟们行将垂幕之时成为留恋与祭奠,致青春,敬永远。
两个月前的开篇,本想喷吐一下国内一些仿古不古,修旧不旧的景区对于旅游文化的糟践与戕害,奈何久置之下有所荒废。借题特别年份的秦皇岛之行空发感慨,算作是对古风古色、故地旧情的纪念吧!
不知怎么结尾,唯有引用当年毛主席吟咏秦皇岛北戴河的诗词名篇收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