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两个月,我参加了《毛选》的读书活动,完成了四卷本,百来万字的阅读,也写了不少作业。群里小一千人,每天的群消息简直不要太多,所以,我向来不看别人的作业。前两天,交作业的时候,被一位同学的作业惊着了,这简直就是我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正因为自己做了作业,才知道题目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位的能力或者努力是强于我的,顺手关注之。
要知道,这个时候已经是读书活动的尾声了,感觉错过了一个亿。若是早早就这么做,必然会收获更多。当初群主也说了让大家交完作业看看别人的,咱不听呀,觉得无所谓呀,这个时候倒是明白过来了。群主说「听话照做别发挥」,至少在刚开始的阶段,是这个理。
我将这个反馈发到星球上,被加了精华,欢天喜地。然后开始每天早上用一个小时浏览星球内容,之前我都是不看的,觉得内容太多,看不过来,但是实践之后发现,其实星球的帖子不多,一个小时看完绰绰有余。星主之前也说了,鼓励大家多看看星球,多写写。咱不听呀,觉得麻烦呀,现在呢,哎呀呀,真香。同样,按照作业筛选的办法,在星球看到优质内容,就关注起来。
以前,我常常害怕关注的东西太多,处理不过来。基于之前听到的先发散后收敛理论,自己的微信好友、关注的公众号还远未达到上限,就先定一个不太高的标准,能关注就先关注起来。随着自己的成长,然后再提高标准,做定期的筛选。作为一个小白,以前常常为听谁的课,买哪本书而花费大量的时间,殊不知,对一个小白来说,这个阶段的判断力很弱,需要做的是先上手,先开始。随着自己的进步,自然会提升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能力。
今天有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创作者走到人前,当我们关注了一个公众号,作者会大方的交出自己的微信号,加上短视频、直播的流行,我们有更多的渠道和机会来了解这个人。对我来讲,比之过去,我更关注的是人,而不是像以前东看看,西看看,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一盘散沙。近段时间关注了两个很独特的人,一个是公众号「唐海豚」的作者唐海程,他的自我介绍罗列了一个文档,这是我见过的最充实、最详细的自我介绍。他的文章风格我很喜欢,幸而数量还不多,我就刷了一遍,最近他在日更,我也在跟着看。另外一个是唐韧,公众号同名,我还加了他的星球,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他走了一条我十分向往的道路。他从程序员转到产品经理,再到现在的自由职业者。相对于一些大号,上面我所说的两个公众号关注量其实不多,但是非常契合我自己的成长。我要做的就是,发现更多这样的人,关注,学习,成长。
我计划在自己付费的星球上多发帖,多做一些自我剖析,希望大家能帮我发现自己的问题,提出建议,和优秀的人一起成长。逛星球的时候,我发现一些球友写出来的内容,正是我所想,但写不出来的。我期望自己能够尽早达到这样的水平,可以把心中所想写得明明白白。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持续写出优质的内容,让别人能通过内容关注到我,就像我通过内容筛选人一样。
之前,听琴姐经常谈起先混人,后序事。现在有些明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