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精致化过吗?
-我们曾经向往精致化。
-我们每一个时代都在向往精致化,但我们从来没有过。
看了《十三邀》的最新一期节目许知远对话马东,想简单说说我的一些思考。
这期节目可能最初是因为许知远看到了罗振宇加盟了《奇葩说》(爱奇艺自制网综,由马东创建的公司米未传媒出品),对这些和自己同龄的人感到不理解, 为什么要去迎合大众的眼球?为什么是去追随时代的潮流做一些花哨的喧闹的甚至是献媚的综艺节目?为什么不是坚守自己的阵地去抵抗时代的大势?
我看过《奇葩说》,确实是一档非常年轻非常有趣的节目,在某些方面甚至都有些没下限,你越奇葩你就更容易赢呗。马东自己也说了,他其实一点也不希望有“老年人”观看这档节目——当然像他这样的60后也会看,所以这里的“老年人”更多的是指心态老龄的人。在节目录制的最开始,马东就在电梯里玩王者荣耀,可以说是紧跟年轻人的步伐。而 颜如晶 (奇葩说实力辩手之一)也在接受访问时说马东要 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度 ,因为他们是做内容的公司,只有保证他们自身的鲜活,做出来的东西才是鲜活的。
而许知远担心的是, 这样的流行到底会留下什么?在这个流行语和表情包层出不穷的时代做这样的节目的价值在哪里?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 他对这个时代保持着愤怒,时常叩问自己的内心,应该如何去抵抗这个时代的某些趋势。
在节目中我了解到,许知远是北大计算机系的;而马东则曾在年少的时候就去澳洲留学八年,打过很多工,体验过很多种人的人生,回国后又分别在湖南台、中央台等做过访谈节目和综艺节目等。所以我觉得,他们对于这个时代的态度以及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源于他们各自人生的不同经历。 马东说自己“悲凉”,因为对这个世界绝望所以干脆不要去抵抗它,而是顺应和适应它,就像水一样,装到不同的容器里就会有不同的样子;而许知远更多的则是“热血”,一直保持着对当下时代的愤怒,这种愤怒实际上是扎根在他心里的,马东说他不管处于哪个时代他都会愤怒,就跟鲁迅那样,所以他就像火一样,时刻都会燃烧和爆发。
这几天看朋友圈有人转一篇某教授写的《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看了下文章,觉得所言有一定道理。但是眼下也不是“所有的精英都在这么想”的吧,至少转了这篇推文的几位朋友内心大概还是“有情怀有担当,有心系天下的责任感”的吧。最近也常看到说“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最早听说这个词还是在大二“世界文学名著导读”通核课上研读司汤达的《红与黑》的时候,这个词是形容书中的男主角。又看到有人在转《刘博士》那篇文章,大致浏览了一下也明白它在写什么了。 作为一个时而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我觉得尽管可能大部分人都选择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会有精英选择成为刘博士。但这无所谓品行的好坏,而在于每个人出于对自身情况的分析做出的一个选择,一种追求吧。
我觉得在很多时候,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对立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然在现今的大环境下,依然存在很多不平衡和不平等之处。我们的时代既需要马东这样能跟随时代潮流创造出新事物鲜活内容的变通者,也需要许知远这样敢于怀疑和挑战这个时代并发出思考和呐喊的坚守军。水火交融,方成大局。古人不也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选自《周易·系辞下》)嘛!
再说点关于这个时代的技术革命的事, 科技进步是否真的能够推动时代进步?人类的进化是加速了还是减慢了? 面对着越来越多AI技术的侵入,我们是否要感到恐慌和无奈?智能客服机器人、机器人记者甚至连对创造力和创新性都有较高要求的艺术领域都有AI的身影的时候,我不免对十年或二十年后的世界产生新的不信任。狄更斯《双城记》那句被用滥的话还是很适合在此引用:“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任何技术或许都是一把“双刃剑”,就看我们怎么用了吧——这又回到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候的命题了吧。
好像还有想说的,就先写这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