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谈十三邀系列访谈

谈十三邀系列访谈

作者: RachelZoe | 来源:发表于2018-01-26 01:40 被阅读24次

    许知远对话马东

    马东提及的许老师你就关注那5%就好了,许知远并没真正理解马东,他还是想撬动那95%的人都追求5%。其实5%只是个模糊的数字,随着时代的变迁,5%的识字率变成了95%,那现在许知远5%的人追求精致,在未来你能影响95%的人去追求精致吗?许知远自己也说没有直接跳跃性的变化,当你确定精致是最终追求时,你就去打磨精致。等有一天,时代继续往前,受众终将会扩散,但前提是你站在了5%里,切切实实。

    我说了许多,哲学、佛学、艺术流行起来,总是会折损。许知远说的对,有些时代会更好,思想更纯粹,他推崇那样精彩的时代。但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真的是沧海一栗。我们的时代也很好,把所有人都拉下神坛,把许知远也拉到大众视野里,我们又看到了新思想新态度。

    许知远和马东的本质都是对这个时代不满,但许知远仍然带着希望,但马东是悲观的失望的。许知远是活在整个历史中的,马东是活在当下的。马东为什么会感到悲观?人自我构建的过程和什么有关呢?有史以来文化的沉淀是延续的。而新中国的历史是割裂的。但许知远又看到了欧美某些城市存在希望。

    许知远对话罗胖

    罗胖是服务于工业社会的,他规训人的认知。工业社会的特质是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力投入创造大量物质。当物质丰厚起来后呢?信息化的建设也是服务于工业社会的,但信息化最终是为了解放人类,从工业时代解放出来。所以罗胖迟早失业。

    年轻人太勤于发声,反倒失去了对发声的敬畏。时代的噪音杂音太多了,信息化能否更有效率的筛选出有力量的声音?但发声的渠道掌握在一群习于制造噪音的人手里,似乎又是悖论。许知远同样听了年轻人的声音,我很好奇他听出了什么?他是否也觉得奇怪,几乎所有年轻人的表达方式、选用词汇、表情动作都如此相同。他说的怀疑技术,我还不知道他怀疑什么?但也许技术能解释这个现象,当代年轻人是被互联网同质化的一批人,听见同一种声音看见同一种现象养成同一种思维。所有互联网产品前两年开始,总说个性化推荐,但个性化的标签总流连于固定的几个词组。

    总有些人看见历史,而大部分人看见当下。就好像许知远说奇葩说辩论的话题是很古老的,历史上辩得更精彩的那些时代,他看得见而大部分看不见。所以高晓松做了个有意思的事,他做了晓说,他传达了他看得见的历史。许知远很有魅力,做个《知史》带大众看见历史也会很有意义。

    罗辑思维致痛不治愈。许知远在诊时代之脉。给许知远一些时间,他看到了时代之殇,他也渴望制造伟大,期待来自他的解决方案。

    许知远本应是有力的拷问者,你们明明已经发声了,为什么要发不正之音?可他却那么无力。镜头把他推向前,展示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生存的窘境,也许这就是最有力的发声。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十三邀系列访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fi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