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日开始进入阅读主题的阅读,默默发现我其实不懂阅读。而阅读能力是其他所有技能、知识框架搭建的基础。
本是要反思一下自己,提笔想起的确实儿子,这是当妈的通病。一年级的他已经要补习阅读了,三十多岁的我还在补习阅读。
孩子重在量+习惯培养,大人重在术+有效积累。慢就是快,日积月累的“阅读补课”开始啦。
读书少的窘境
我和秦先生都非常爱读书,曾经自以为儿子算是读书多的孩子。
因为一年前有老同学跟我提过护肤品、化妆品是必需品,书不是;玩具零食是必需品,绘本不是。半年前儿子带一套小说回老家过暑假,怎么带去的怎么带回来,老家的环境中大人孩子都不读书,儿子也就不读书了。
入学两个月,孩子阅读量小、阅读面窄就通过词汇、写话体现出来了。真是啪啪啪的打脸呀。
预习
老师要求孩子标注预习认识的字,以及认识的方法。
我们家往往是通过过去学习的字链接过来。例如:已经认识木字,拓展一下,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就是“休”字。
孩子羡慕其他小朋友是通过诗词、成语记住生字。例如: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写话
儿子每天写一句:“今天我打球了。”“今天我去轮滑训练。”而其他的小朋友能写出一段话。
互动
孩子们利用午休时间一起在校园“探险”观察动植物,儿子发现他缺乏相关的知识。现在他已经减少参与这类活动改为在教室写作业。
为了弥补这些差距,我按照孩子的要去购买“中国”、“自然”主题的书,非常功利的开始追赶同学们的进度。
到底要读多少书
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是这样要求的:
第一学段(1—2年级):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大概还是有不少孩子的阅读量达不到这个标准。拆解课标的要求,每天到底该读多少书?
背诵方面
每周一首古诗就够。
即便是同一个学校不同老师的要求差距都很大,我身边的孩子主要分为两类: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每周一首。背诵《国学一本通》每天两行。
按照这个背诵量,轻松超越课标要求。
阅读方面
每天读十分钟就足够了。
我所接触的一年级小学生,学校都有阅读要求,每天20--老师进行过讨论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所以自主阅读可以、亲子共读也行;题材不限建议书单中要包含动物、植物引导孩子走进自然。
根据老师的要求9月、10月每天给孩子朗读半小时读完《猫头鹰王国2》合计10万字。(家长朗读的方式跟孩子自主阅读相比,同样时间阅读量大概少一半。)若是用心陪伴,就算跟我家这样由父母读,每天读上半小时阅读量也会超越课标要求很多。
从一年级开始按照如上学校的要求阅读,随着孩子识字量增加开始逐步自主阅读;阅读技巧提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提升。小学毕业的阅读来那个、阅读理解能力都应该超越课标的要求。
多读书越早越好
可怕的是有太多孩子幼儿园阶段就养成了阅读习惯、大量阅读。部分孩子识字、有一定的词汇积累因而理解能力较强,能自主阅读。孩子们的差距就这样不断拉大。儿子在这部分孩子的带动下开始调整阅读方向转向成语、自然类绘本。
功利突击的那些书
一年级我们就开始还阅读欠下的债。学龄前的孩子们千万要提前准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