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咪蒙同志推了个周末故事,讲的是异地军恋。故事倒没有什么新意,毕竟作为“老牌”军属,我早都想不起来恋爱前三个月的事情了,让我惊讶的是留言,原来有那么多受苦受难的家属,看着让人唏嘘。
记得从前混迹某论坛军版的时候,我有一个唯一羡慕的姐姐,对她印象深刻是因为她的用户名是某接地气的食物,看着就很饿很想吃。
某天我们正在讨论,到底应不应该支持对象再转一期士官,或者要不要干脆辞职去驻地算了,美食姐姐豪迈地发了唯一的一个帖子,大意是,等了十年了,终于不用当军嫂了。
姑娘们的那个羡慕劲儿啊,口水流得比深夜饥饿的时候更多。
不用背井离乡,不用再受生离之苦,昨天还想着要不要熬下去,今天就收到了特赦:从此两人枝叶相牵根系相连,再也不用分离了。
要说二十多岁在家乡小城苦苦守候的妹子,最巴望的,就是和心爱的人长相厮守了。
只有那些已经把自己连根拔起,决定在异乡坚韧地和他一起扎根的姑娘,才会愿意他在部队长久地留下去,永远穿着自带光环的绿军装。
大家纷纷留言祝福,我在心里想,十年哪,我什么时候也能这样挺直腰杆,说一声不再分离?等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2.我也在大院里住过,作为偶尔去部队探视的家属。
得得爸爸当年所在的单位又偏僻又艰苦,大部分都是相距千里之外的人。家属房里没有电视也没有网络,大部分时间都只是静静的枯坐,在桌子跟前等候,同时听着楼下来自五湖四海的家属们不同的乡音。
随了军的家属带着怜悯的看着我们这些像候鸟一样拖着箱子来去的年轻女孩儿,而当我们忍着悲痛将那威严的大门远远地抛在身后的时候,又有一种回到现代社会的庆幸,在回望里有了点相互感慨的意味。
如果不是得得爸爸工作调动,我这一生都不会动去部队大院居住的念头。
因为这并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而是从天涯两端进化成小等待罢了。
有个妹子私信我,随军以后是不是真的见面多了容易了?我说你得给我确定下“多”的标准是什么,否则我不能回答。
一个跟得得年龄相仿的小姑娘,大部分时间由爷爷照顾,妈妈是军人,爸爸去外地扶贫去了。这孩子倒是对父母不在家没有概念,看起来是常态了。我很佩服这个能干的爷爷。
得得奶奶跟我抱怨,你们娘俩不在家,她爸爸就不回来,原来他回家就是看得得来的。
我对她的不满解读,落到了一个奇怪的点:这么些年,你还没习惯见不到他吗?
从前离得远,看不到就算了,现在我们搬来了啊!
但是对他来说,一切都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个忙起来一整天连个电话也通不上的人啊。你来到他的全世界,就能够改变规则了吗?
3.我们住到大院里,大约有十天了。
这十天和我在家也没什么不同,起床,带孩子,煮饭做家务,洗漱哄孩子,刷会手机。
不同的,是买菜的地点,晚饭后散步的地点,每天遇到的人。
我无比怀念自己那个宽敞明亮自由自在的家,只有每天晚上得得爸爸回来那一刻,才觉得自己活了过来。
有好多话要和他说,好多亲亲抱抱要索取,一起逗逗孩子说说规划……然而睡觉的时候,会觉得睡惯了两个人的床有点挤,每天不能翻身,稍微一动就会掉下去,仿佛我的引力格外巨大,他父女俩老是要往这边挤。
这两天我还没有上岗,在家闲着带得得和她奶奶,老太太才来,独自出门过马路我都不放心。
昨天在院子里溜孩子,跟老年人们说点家常的话,混个脸熟,也让孩子们熟悉熟悉。爷爷们倒还秉承着男士本色,不爱说闲话,年轻的奶奶们着实唠叨,见面没说三句话,认识不到五分钟就开始教导我生二胎……
活脱脱地我家楼下小广场跳舞的老大妈形象,不因时间地点而转变。
4.在我可笑的想象里,以为院子里的人有同一个理想,能够互相理解尊重差异和选择,实则同每个小区的家长里短无异。
比较可亲的,是宽广洁净的道路,绿得如梦如雾的香樟树,还有安静的一根针掉下来都可以听到的恬静。
这是城里,交通方便,人们的生活不因围墙的存在而有任何不同。大家都生机勃勃地生活着,是个安全安稳的小世界。
我对得得说,你要听奶奶的话,不要乱跑,免得被坏人抱走了。
得得小手一挥,我爸爸那里有解放军叔叔,会把我救出来的。
得得,在马路边不要疯跑,有车子。
我爸爸那里有解放军叔叔。
……
我倒是怀念起那坐大巴一起去市场买菜,孩子们每天坐着部队的车一起上学放学的南方了。
那里比较不繁荣,比较安心,像电视里放的一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面大旗呼啦啦地招展着。
得得奶奶在阳台救活了一盆仙人掌,在欣喜地触摸的时候,不小心被扎到了。
这就是大院的生活,你看到绿便是四季常青,看到刺便是坐卧不宁。
后来得得爸爸把它扔掉了,以保护他的“全世界”。我们一家人在一起,相互是彼此柔软的屏障,这就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