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树,就是B树,B树的原英文名是B-tree,所以很多翻译为B-树,就会很多人误以为B-树是一种树、B树是另外一种树。其实,B-tree就是B树。
B树是一种多叉平衡查找树,我们之前所介绍的红黑树是二叉查找树结构,B树由于是多叉结构,对于元素数量非常多的情况下,树的深度不会像二叉结构那么大,可以保证查询效率。
B树的性质(m阶的B树)
- 树中每个结点最多含有m个孩子(m>=2);
- 除根结点和叶子结点外,其它每个结点至少有[ceil(m / 2)]个孩子(其中ceil(x)是一个取上限的函数);
- 根结点至少有2个孩子(除非B树只包含一个结点:根结点);
- 所有叶子结点都出现在同一层,叶子结点不包含任何关键字信息(可以看做是外部结点或查询失败的结点,指向这些结点的指针都为null);(注:叶子节点只是没有孩子和指向孩子的指针,这些节点也存在,也有元素。类似红黑树中,每一个NULL指针即当做叶子结点,只是没画出来而已)。
- 每个非终端结点中包含有n个关键字信息: (n,P0,K1,P1,K2,P2,......,Kn,Pn)。其中:
a) Ki (i=1...n)为关键字,且关键字按顺序升序排序K(i-1)< Ki。
b) Pi为指向子树根的结点,且指针P(i-1)指向子树种所有结点的关键字均小于Ki,但都大于K(i-1)。
c) 关键字的个数n必须满足: [ceil(m / 2)-1]<= n <= m-1。比如有j个孩子的非叶结点恰好有j-1个关键码。
B树的插入
根据B树的性质,一个m阶的B树需要满足:
- 树中每个结点含有最多含有m个孩子,即m满足:ceil(m/2)<=m<=m。
- 除根结点和叶子结点外,其它每个结点至少有[ceil(m / 2)]个孩子(其中ceil(x)是一个取上限的函数);
- 除根结点之外的结点的关键字的个数n必须满足: [ceil(m / 2)-1]<= n <= m-1(叶子结点也必须满足此条关于关键字数的性质)。
针对一棵高度为h的m阶B树,插入一个元素时,首先在B树中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一般在叶子结点中插入该新的元素,此时分3种情况:
-
如果叶子结点空间足够,即该结点的关键字数小于m-1,则直接插入在叶子结点的左边或右边;
-
如果空间满了以致没有足够的空间去添加新的元素,即该结点的关键字数已经有了m个,则需要将该结点进行“分裂”,将一半数量的关键字元素分裂到新的其相邻右结点中,中间关键字元素上移到父结点中,而且当结点中关键元素向右移动了,相关的指针也需要向右移。
-
此外,如果在上述中间关键字上移到父结点的过程中,导致根结点空间满了,那么根结点也要进行分裂操作,这样原来的根结点中的中间关键字元素向上移动到新的根结点中,因此导致树的高度增加一层。
插入以下字符字母到一棵空的5阶B 树中:C N G A H E K Q M F W L T Z D P R X Y S
分析: 根据上面的性质总结,5阶的B树,非根节点关键字个数n满足2<=n<=4,每个节点最多含有5个孩子,除根节点叶子节点之外,其他节点至少3个孩子。
-
关键字个数最大4,先取前4个插入到相同的节点中。
1.jpg -
插入H,因为步骤一后空间不够,就需要将中间关键字元素上移到父结点中,树增加一层
2.jpg -
在步骤二的图中,可以继续插入E,K,Q三个节点,继续插就得分裂
3.jpg -
插入M将进行分裂,M刚好是中间元素,直接上移到父节点中,HK、NQ分开为两个节点
4.jpg -
如步骤四的图中可以继续插入F,W,L,T
5.jpg -
在步骤五之后,插入Z就得进行分裂,T上移到父节点
6.jpg -
如步骤六的图中插入D,进行分裂,D上移到父节点中,然后插入后续的P,R,X,Y节点没有分裂
7.jpg -
插入最后一个S,含有N,P,Q,R的节点需要分裂,Q上移,导致父节点D,G,M,T也满了,也需要进行分裂,继续将中间元素M上移,产生新的节点,树高度再加一层。
8.jpg
B树的删除
首先查找B树中要删除的元素,若元素存在,则进行删除。删除该元素后,需要判断该元素是否有左右孩子节点
- 如果有,则上移孩子节点中的相近元素(左孩子中最右边的节点或者右孩子中最左边的节点)到父节点中去,移动之后的情况。
- 如果没有,直接删除,移动之后的情况。
删除元素,然后进行元素移动之后,如果节点关键字数目不满足条件(小于ceil(m/2)-1),则需要看其相邻的兄弟节点是否丰满(关键字个数大于ceil(m/2)-1)
- 如果丰满,则向父节点借一个元素来满足
- 如果其相邻兄弟都刚脱贫,即借了之后其结点数目小于ceil(m/2)-1,则该结点与其相邻的某一兄弟结点进行“合并”成一个结点,以此来满足条件。
对刚刚插入的树进行删除操作,依次删除H,T,R,E
-
删除H,在叶子节点H,K,L中,删除后还剩两个关键字,能够满足不小于ceil(m/2)-1=2,进行简单的删除元素后面的元素向前移动即可。
d1.jpg -
删除T,QT节点不满足关键字要求,需要上移孩子节点中相近元素W
d2.jpg -
删除R,删除后RS节点只剩一个关键字,根据上面的分析,兄弟节点丰满,就向父节点借一个W,同时X需要上移到父节点中去。
d3.jpg -
删除E,删除后EF节点只剩一个关键字,根据上面分析,兄弟节点刚脱贫,则需要跟相邻兄弟节点合并,D在两个需要合并的节点之间,所以需要下移到之前的AC节点中,将仅剩的F进行合并,形成ACDF节点
d4.jpg
但是我们发现中间有一个节点只包含一个关键字,并且该节点非根节点,这个就需要进行修改。接下来进行分析:如果相邻兄弟节点丰满,可以从父节点中进行借一个元素,但是我们右边的QX节点并不丰满,所以只能下移M节点,减少树的高度。最终图如下:
d5.jpg
B+树
B树的一种变形树,m阶的B+树和m阶的B树区别:
- 所有叶子节点包含全部关键字信息,及指向含有这些关键字记录的指针,且叶子节点中关键字进行有序链接
- 非叶子结点相当于是叶子结点的索引(稀疏索引),叶子结点相当于是存储(关键字)数据的数据层;
B+树比B树更适合操作系统的文件索引和数据库索引的原因:
- B+树的磁盘读写代价更低,B+树的内部节点没有指向关键字具体信息的指针,因此内部节点相对B树更小。如果把所有同一内部节点的关键字放在同一块磁盘中,盘块所能容纳的关键字数量也就越多,一次性读入内存中的需要查找的关键字也就越多,相对IO读写次数降低
举个例子,假设磁盘中的一个盘块容纳16bytes,而一个关键字2bytes,一个关键字具体信息指针2bytes。一棵9阶B-tree(一个结点最多8个关键字)的内部结点需要2个盘块。而B+
树内部结点只需要1个盘快。当需要把内部结点读入内存中的时候,B 树就比B+ 树多一次盘块查找时间(在磁盘中就是盘片旋转的时间)。
- B+树的查询效率更加稳定
由于非终结点并不是最终指向文件内容的结点,而只是叶子结点中关键字的索引。所以任何关键字的查找必须走一条从根结点到叶子结点的路。所有关键字查询的路径长度相同,导致每一个数据的查询效率相当。
总而言之,B树在提高了磁盘IO性能的同时并没有解决元素遍历的效率低下的问题。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树应运而生。B+树只要遍历叶子节点就可以实现整棵树的遍历,支持基于范围的查询,而B树不支持range-query这样的操作(或者说效率太低)。
B树*
B*树是B+树的变体,在B+树的非根和非叶子结点再增加指向兄弟的指针;
B+树的分裂:当一个结点满时,分配一个新的结点,并将原结点中1/2的数据复制到新结点,最后在父结点中增加新结点的指针;B+树的分裂只影响原结点和父结点,而不会影响兄弟结点,所以它不需要指向兄弟的指针。
B*树的分裂:当一个结点满时,如果它的下一个兄弟结点未满,那么将一部分数据移到兄弟结点中,再在原结点插入关键字,最后修改父结点中兄弟结点的关键字(因为兄弟结点的关键字范围改变了);如果兄弟也满了,则在原结点与兄弟结点之间增加新结点,并各复制1/3的数据到新结点,最后在父结点增加新结点的指针。
总结
-
B-树:多路搜索树,每个结点存储M/2到M个关键字,非叶子结点存储指向关键字范围的子结点;所有关键字在整颗树中出现,且只出现一次,非叶子结点可以命中;
-
B+树:在B-树基础上,为叶子结点增加链表指针,所有关键字都在叶子结点 中出现,非叶子结点作为叶子结点的索引;B+树总是到叶子结点才命中;
-
B*树:在B+树基础上,为非叶子结点也增加链表指针,将结点的最低利用率从1/2提高到2/3;
借鉴于July大神的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