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哭了两篇了微信推文。讲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第一篇讲亲情,第二篇讲爱情。
“说到底,决定我们一生悲喜的,不过时身边为数不多的这几个人。”第一篇文章中说到这一句话。人从赤诚的襁褓婴孩,慢慢长大,求学、求职,绝大多数学的都是如何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有出息的人士。目标似乎很明确,所以往往会忽略身边人的感受,忽略那些在我们原来看来可能显得无聊的小事。往往要经历一些病痛或者其他的大打击,才能明白生命中重要的不是赚多少钱、做什么职位,也不是公司要做到多大,生命中最珍贵的是最基础最原始的东西,比如亲情,比如健康。上教练课的时候,有个学员在跟老师请教,面对孩子的不自觉,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让孩子的自觉,没等老师回答的时候,一个同学分享了一个故事,她的女儿先天有疾病,经过医生的手术治疗,终于性命无虞,但是,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这是医生的原话。小姑娘慢慢长大,小学阶段还需要穿尿不湿。妈妈悲伤过后,立马振作,非常积极,告诉女儿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这个疾病,可想而知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变化,但是同时,妈妈又无比珍惜孩子在的每一天每一年,妈妈完全尊重孩子的天性,到高中,孩子偶尔不想去学校上课,妈妈也没说什么,一如既往地让孩子安排自己的事。跟我们讲以上这些话的时候,这位学员脸上始终有微笑,她平时的表情也非常的温和和恬淡。我一直认为,对健康无感的人,某种意义是幸福的,因为他一定没有经历过自己或身边亲人的健康大问题。对亲情无感的人,因为一直没有用心去感受,而是用物质世界的那些扭曲的眼光在衡量亲情。
第二故事讲爱情。那个特殊的年代,一对恋人,分隔两岸,生死两茫茫。留在杭州的姑娘开始漫长的思想,写信去从未登过门从未见过面的未婚夫的老家和家人,音讯全无。姑娘把自己嫁了,并有了第二个深爱她的男人。一直如亲人一样,一起惦记着去了台湾的未婚夫。动荡时期,分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特殊时期,深受迫害,甚至女孩的亲大哥往生。一个个场景的描述,都能感觉到那绵长的深情,又缓缓抒发的厚重感。长年的思念和焦虑,当年的姑娘患上了抑郁症。好在丈夫非常体贴和温柔,一直打听寻找,后又专门召集儿女,必须要帮她找到他。后多种转折,终于从台湾当局获悉未婚夫在中华民国44年(即1955年)9月20日驾机失事牺牲。打听到消息的几个月后,深爱她的丈夫在睡梦中与世长辞。后几年,花白头发的姑娘与未婚夫在大陆的家人相见。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相见,因为大家都是垂暮之年,对他们来说,时间真的不多了。文中的描述是感人又心疼,文风犹如赤热的爱,经过多年的发酵,已到了老酒的状态,香且远。人世间犹有如此长情、如此忠贞的爱情,无论是姑娘对未婚夫,还是姑娘对丈夫,还是丈夫对姑娘。无法用词来描述,只愿从此“玫瑰代替枪炮,拥抱代替刺刀。爱情能白头,骨肉不分离。”
第一个故事没法判定真实还是虚构,第二个故事完全是实名写作,姑娘还在我老家诸暨人民医院工作过。感谢姑娘用一辈子给我们谱写了如此情重义深的曲子,我想我们会更懂爱更知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