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内容:
若言:因为依于明净眼蕴,而得到义,岂不是量?
偈:【觉是正量性】
意思:透由显现自境行相的新起、不欺诳之(觉)觉知有法(讨论的主题),是正量,因为能成办量间断#1 、量未间断的果#2 (佛果)最主要之认知故。
1 ,(量是)间断果(佛果)的主要能立者,偈:【所取所舍事,转趣彼主故】
意思:士夫趣入取舍的事物境,它是最主要的因故。
2 ,(量是)未间断果(佛果)的主要能立者,偈:【由有境各异,觉证各异故,彼有此有故】
意思:若有了彼,就有能安立无间断通达对境之量故。应尔,于能新断除增益的觉智所显现各异境的行相,则能安立觉知通达各异对境。
课程正文:
阿弥陀佛!所有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昨天就预告了今天我们上课的时间。
我先跟大家讲一下昨天我们讨论因明论式、是不是真果因。总之就是让我很开心了,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在群里有很多的知识份子认识到这样的程度或者了解到这样的程度真的是不容易。
所以我也知道我们群里的很多的师兄或者法友们就学习方法、自己认识知识的程度也好,或者是自己了解到的这方面来讲是蛮不错的。所以让我开心的原因就是这个。
当然我们在一个主题上面去讨论、辩论的时候,肯定每一个人都会出现一种不同的说法,还是有把各种的一个理由或者证据来告诉大家,这是正常的。
所以初学者或者是一个智慧比较弱的人的话,这一类人的话,他们觉得,这个有道理,那个有道理,所以他们就是还是左右不定的。总之就是自己的看法还没有达到水准的时候就容易受到这样的影响。
所以我先回答一下昨天我们讨论的这个过程,主要的就是:比如说“有烟的山作为有法,有火,有烟之故”,这个正因论式是我们谈到的主要的主题。这个是不是真果因?我们在这个上面去讨论的。
有人抛出来一段某大师广因类建立中的一段文章,我昨天看了。其实谁说的是不重要的,重要是合不合逻辑,一定要以正确的道理来推理才能够成立的,否则就是谁著作的,谁谁著作的,谁谁说的,就是不一定振奋人心。所以我们初学者或者不太了解的一个人,这样的文章抛出来的时候,上下的用词遣词也比较不错的,这样看到的时候大家觉得有道理的感觉吧!这个里面讲了一些道理,大家好好考虑一下是不是这样?
比如第一个,我们主要讨论的主题是“烟山有法有火,因为有烟之故”这个正因论式。这里讲到的是,有人说:“烟不是成立烟山有火的正果因。而有烟是成立,烟山有火的真果因。”那么,有烟有法,汝应不是成立烟山有火的真果因,汝是成立烟山有火的真自性因之故。
在这个地方,我跟大家讲一下。比如说我们安立的当时有烟、有山吧?烟山有法,就是以有烟的山作为有法,有火,是有烟之故。当然在安立的时候是以有烟的山成立为有火。它的诤处是什么?诤处就是有法,诤就是诤论,它的所立法是有火,它的因相、正因有一个“有” 。这个地方我们分开解释。
安立当时的所立法跟安立当时的因相、正因,与它实际的所立法和它实际的正因一定要分开。否则会有问题。原因是什么?有烟者、有火者,这两个不是因果相属关系。若有烟者与有火者不是因果相属关系,为什么这个正因论式在七部量论当中提到的若干的真果因当中主要举这个例子?
有烟成立烟山有火这种正因论式,因是真果因,为什么七部量论当中提到这样的例子?如果有烟与有火这两个不是因果相属的关系,为什么要称它为真果因呢?就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区分开。若这个正因论式的因不是一个真果因,则与《七部量论》是完全相反。若我们承认它是真果因,那它的(直接)所立法跟它的因相的关系是什么?因果相属吗?同体相属?当然称为真果因,它们必须是因果相属才可以。
我们应怎么区分开?安立的当时的所立法与安立当时它的因相、正因跟它实际、真正的所立法与它的正因是两码事,我们要了解这个。虽然对方安立了这样的正因论式的时候,有烟因,成立烟山有火,但这样的时候对方、自己,主要的想法就是烟与火是因果关系,那里有烟的关系,你对他说那里有火。
所以只是纯粹的火趋向于它的所立法,只是烟趋向于它的因相、正因。这样的情况下,安立的当时的它的执取境、它的因相与实际趋入对方真正的所立法与正因一定要分开。如果你能够这样的分开、知道的话,那你就懂了。
若言:因为依于明净眼蕴,而得到义,岂不是量?
偈:【觉是正量性】
意思:透由显现自境行相的新起、不欺诳之(觉)觉知有法(讨论的主题),是正量,因为能成办量间断#1 、量未间断的果#2 (佛果)最主要之认知故。
1 ,(量是)间断果(佛果)的主要能立者,偈:【所取所舍事,转趣彼主故】
意思:士夫趣入取舍的事物境,它是最主要的因故。
2 ,(量是)未间断果(佛果)的主要能立者,偈:【由有境各异,觉证各异故,彼有此有故】
意思:若有了彼,就有能安立无间断通达对境之量故。应尔,于能新断除增益的觉智所显现各异境的行相,则能安立觉知通达各异对境。
我们依照今天的课程顺序跟大家解释一下。这个地方就是前后连接的地方,这里:若言,因为依于明净眼蕴,而得到义,岂不是量?这个是上面的,觉是正量性,这种偈颂,法称用这样的偈颂来回答的地方是什么?他对这样的一个说法作了回答。
他前面讲的,有人说,因为依于明净就是我们的眼根,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五根经典和论典当中提到了另外一个名词就是清净的色法。加了一个“明”是正常的、没有任何问题的这样的眼根。
其实眼根有问题,依于它产生的眼识肯定会有问题!就像是我们的现在的老花眼、近视眼、青光眼,它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眼识不可能染上疾病,是无色无形的,心法它不可能染上疾病。主要是它的基础——色法,眼根上面受到了一些的问题的时候,依于它而产生的眼识就会出现问题。有的时候模糊看不清楚,有的时候根本看不到,等等这些问题出现了。所以前面强调的就是依于明净,明净就是非常清楚,没有受到任何的障碍的这种的眼根,它是清净的眼蕴。
有的时候清净也是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去解释。比如说清净有很多的清净,所以我们平常讲的清净的色蕴。五根我们平常讲清净的色蕴。为什么称它为清净的色蕴呢?这个清净的原因就是它不像其他的色法那么复杂。
它也能当做一个了解对境的心识的主要基础的色法。所以这样的情况下,称它为清净的色蕴。清净的色法里面就分开出来眼蕴,直接讲就是依靠清净的眼根,而得到义的意思是什么呢?那有些人说,我们依靠自己的清净的眼蕴、眼根而可以看到对境,而得到就是可以看到,义,用在不同的地方意义是不同。此处的得到就是通达、了解。义,了解的各种法,可以看到各种的色法。
我们白话来讲就是:“那眼根也是可以直接看到对境啊!那眼根不是量吗?”这样的问题出现了,岂不是量?难道它不是量吗?就是这个提问。所以有了这样的提问的时候,法称用这样的方式来回答。
法称他回答:觉是正量性。这个觉是觉知的意思,觉知是正量性,就是觉知确定具备真正的量的性相。所以我们解释的时候,加以扩充它的意思就是这个。下面我写。意思:透由显现自境行相的新起、不欺诳之(觉)觉知有法(讨论的主题),是正量,因为能成办量间断、量未间断的果(佛果)最主要之认知故。我尽量以易懂的方式来跟大家讲,但是这个《释量论》的偈颂不容易的。讲法者也好,听法者也好,这个是我们的挑战,非常好!当然用母语来讲没什么大问题,但是用中文来去解释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有坎坷的地方。但是我一直调整自己的心态,一定要把这些内容传下去,一定要解释给人家听,这样子非常好的。
法称回答的时候,觉是正量性的意思是什么?他意思就是这个:透由显现自境行相的新起、不欺诳之觉知有法,就应成的方式来回答。
透由显现自境行相,举例来讲,任何的心识都可以的,任何的心识都透由显现自境的行相这个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后面加的这些新起不欺诳知觉这是不一定的,颠倒识,错乱识,显而未定知,这些都不是后面的新起不欺诳知觉。那透由显现自境的行相都可以,没有问题的。所以这个地方看到的,比如说我们眼睛一张开,在眼前出现了一朵美丽的花朵。
那这样你一旦看到了美丽的花朵的时候,当时执花朵的眼识是一个透由显现自境行相,自境行相是什么?自境对境的行相就是花朵的行相。当时的这个眼识自己的行相是一个花朵的行相,而且不仅仅是显现而已,它新起就是刚开始透彻的了解它。不欺诳,它不是不了解花朵,对于花朵来讲,它是一个不欺诳,所以不是不了解。
这种的觉知作为有法,我们把它当做一个讨论的主题。是正量,它是正量,可以说是量。为什么加了一个正量呢?第一个偈颂上面有正量性,第二个意思就强调的意思,它是正确的无有颠倒的了解对境的量的性相具足了。所以它是真正的量这个含义是存在的。正量性是什么?刚才我们前面讲的新起不欺诳之觉知是量的性相。它完全具足这样的条件的认知,因此可以称它为正量。它主要的道理是什么?这里讲到的是非常好的一个原因,他说因为能成办量间断、量未间断的果最主要之认知故。意思是什么呢?第一个我们要了解的是量间断果、量未间断果。量间断果与量未间断果,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是没有区别的,这个果是谁。
首先,我跟大家讲一下比较好。量间断果或者量未间断果,它是一个佛果。佛果就称之为量间断果或者量未间断果。直接白话讲:“因为是能成办佛果最主要的认知故” 。其实他用不同的、很复杂的方式来回答,重要的意义是什么?等一下我跟大家讲。直接讲就可以啊!因为能成办佛果最主要的能力、认知这样子就可以啦,为什么这里要讲,量间断果或者量未间断果,主要的为什么讲这些东西呢?其实有意义的。
所以刚才讲的能成办佛果的主要的认知,主要就是这个意思。接下来第一个,量间断果的主要的能力者是什么?
第一个是,量未间断的果最主要之认知之故。那第一个就是初者,是量间断果的主要的能力者是什么呢?所以偈颂回答,偈颂的地方我一定会告诉大家,你们一定要看这个偈颂。我们主要就是了解偈颂的内容。所以要看偈颂:所取所舍事,转趣彼主故。这两句就是回答的、表达的。
它很有趣的吧!那它的意思是什么呢?量是一个量间断果的主要的能力者,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所取所舍事。所取所舍事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是我们从现在起未证这菩提之前,我们所有的所修、实践,就是这个叫做所取跟所舍事。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实修的时候怎么去实修呢?简单来讲,我们去累积了福慧二资粮,累积福慧二资粮就是取得福慧二资粮,福慧二资粮是所取。
所舍是什么?所舍事就是,我们累积福慧二资粮的时候必须要消除、舍弃很多的障碍。比如说我举例来讲,我们修安忍的时候必须要断除嗔恚。嗔恚是所舍事。安忍是所取。所有的道次第都是所取,所有的烦恼障、习气障或者所知障,这些都是所舍事。
所以,转趣彼主故,彼主的意思什么呢?士夫就是我们具有生命者,士夫跟补特伽罗是同义的,我们具有生命者,你自己想要达到佛果的话,必须要该取的取,该舍的舍,必须要做到这样子,才能够离佛越来越接近,终于就可以达到佛果,话就是如此说的。第一个,士夫一定要趣入取舍的事物境。所以古代的文字上面有很多的这种的用法,现代我们不容易理解的这种用法比较多。士夫趣入取舍的事物境,取舍的事物境,总之就是该取的、该舍的把它当作一个是物境。该取的就要取,该舍的一定要舍,这样的就是一个真正的实修者。士夫趣入取舍的事物境,那个时候它是最主要的缘故。量是多重要的,简单来白话讲,量是你修行上必须要有的,没有量,你修不成的,这个道理是什么?稍后我在这个阶段展开一下,就是以道理、推理来入大家的心中。否则就如平时听法一样,学习的态度一样:“这个是不可思量的,这个是不可思议的,这个是奥妙的”。类似这样听起来很有加持的这种感觉,但是听完之后荡然无存了,类似这样的话可惜吧?这是不对的。第一个前几天我讲的,其实我们现在是依靠文字语言而去学习的,我们文字语言当然是越美越好没有问题的。有的时候他内容懂了,但是这个表达的方式、用词遣词不大了解的时候,不要太在意。
原因是什么?我们这个语言文字是了解基本的真相的一个工具而已,你了解它的基本的真相的话,这个用词遣字不要那么的在意吧。所以量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我们举例来讲,为什么量是一个间断果?间断果是佛果嘛,这个果是佛果,间就是佛跟现在量之间有间断,就是一定有间隔的意思。
有了什么间隔呢?虽然有了这样的无有颠倒的量,但是你没办法直接产生佛果,还是经过了很多的实修——该舍的舍,该取的取,经过了很多的很长时间才能够达到佛果。得到了佛果,也是依赖着量而去得到佛果的。量跟佛果之间有间隔的。但是佛果相对现在的量来讲的话,它是一个间断果,它的道理就是这个意思。第一个间断果的意思解释的时候,第一个是该舍的、该取的,中间我们做了这些事情——修行的行为上面。
这样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未证得菩提,还没有达到佛果。但是有了无有颠倒的量,我们由于利用这种的量去该舍该取的,这样的一个实修就是水到渠成,没什么大问题的。这样的话还是量自己跟佛果之间还有很多的因素来间隔,所以佛果相对量来讲叫做量间断果。
这里举例讲一下。首先你所修的法,无有颠倒的了解它,你若具备了了解无有颠倒所修法的量,那你修习这个法是肯定会顺利成功。那么我们没有通达自己所修法的量的时候,就出了很多的问题。所以法称这个阶段回答的意义就是这个。举例来讲,我们修大悲心,你一定先要了解大悲心是什么样的心。无有颠倒了解大悲心,你修大悲心才能够顺利完成。
这个也是不太确定的,都是我自己猜测、揣摩、盲目的话,那你会不会成功呢?绝对不会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讲,从来没有摸过电脑的一个人,他对于电脑的硬体、软体、各种的操作了解吗?完全不了解。所以不了解的主要原因是对于电脑的软体、硬体,各种操作方面还是愚痴、愚昧的。消除这种愚痴、愚昧就叫做该舍,如前所说的该舍的事物那我们怎么去舍弃呢?那我们一定要学习啊,经过学习透彻地了解电脑的软体、硬体,操作,各方面透彻的了解的话,了解的同时你就可以得到了了解它的量。你有了量之后,依靠这个量,操作各方面、做任何事情都会顺利完成的,这完全是一个符合事实的。想想看,我们都是人吗?利用自己人的智慧来去判断一下,这个有没有符合事实,这个是实话或者废话,我们大家有自己正确的角度来去思惟。
那如果我们不能操作,不懂怎么去操作,软体、硬体根本不了解的一个人坐在电脑前,人家交代你把一个漂亮的一篇文章打出来,你能成功吗?你自己也不相信吗?你自己知道这个事我做不出来,原因是什么呢,不知道怎么去操作。当下你胡思乱想,自己揣测、揣摩,这样的话,搞不好就会担心的。不应该按的去按,不应该操作去操作,那你可以顺利打出一篇文章吗?不可能的吧,原因是什么?主要的就是你没有了解它的量。
第二个,你自己在家里煮菜,你从小到现在为止是不会煮菜的一个人的话,你对于每道菜的味道也好,香味也好,各方面就还是愚痴、愚昧的,怎么煮不知道,加什么调料,加多少盐、加多少油也不知道,你今天揣摩应该这样子做,应该那样做,你就加油甜醋这样子去做一做,你做出来的菜是什么样子?
所以不管做任何事情,成功必须要依赖着无有颠倒透彻的了解对境的量识,依赖着它。非常有道理吧。
我们的所修也是一样的,平时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从小到现在为止,没有受过这样的逻辑性的教育的时候,那我们一段时间受到身旁的人或者环境的影响,那里有奇妙、这里不可思议的、那里也出现了,很多的这样说法,你容易受到外在干扰。
原因是什么?你也有一点的信仰,你也比较想要这样的追求,那人家这样的说出来的时候、传出来的时候,你就容易被他卷入进去了,那卷入进去了以后,不容易出来的。
某些程度上来讲,心里就形成了一个歪的习气、不太好的习气。有了这样的习气的话,你自己的思想偏颇或者行为更为偏颇,这样的话你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你根本不知道你的状态是如何?你以为你现在所思、所想都是对的、正确的,所谓的你自己相信的一些人说的话,你就只有相信他们的话,你不相信其他的话的时候,那你就完蛋了。
第一个,我们自己没有辨别良优的智慧,没有判断是非对错的量、能量,那你就只有盲目地相信某某人。如果运气好的话,遇上好的上师、好的老师、对你有悲悯的老师最起码他不会骗你,这也是我们的福报吧!虽然你不懂,对于五部大论跟所有的基本法,真相上面他也办法,没有什么能力引导我们,但是最起码他不会骗我们,我们也能受到一切他的安慰,这也是不错的。
那如果你运气不好的话,遇到天花乱坠的人太多了。你落入到这样的人的手里的话,那就完蛋了。学到的东西是什么?这些我们一定要深层的去考虑,确实警惕自己提高警觉,这样子是非常好的。
现在是五浊恶世的时代、邪说盛行的时代,我们更要提高警觉。不可靠的这种的谁说的谁说的是不重要的,他说的有无道理、合不合逻辑,这些我们一定要去看。
所以今天我们这个阶段所讲的所取所舍事,转趣彼主故,“彼”代表是量,任何的实修者他修行的路上,该取的或者该舍的,做这些的取舍的事情上面,主要的就是量,量是最主要的角色。它非常地正确的。
所以没办法全部都拉到这里来讲,但是我今天讲了一些例子,把这些的例子你以此类推,同理可证,好好的去参考一下,你才能够理解:“原来若没有量,确实有很多的问题。”其实实际讲没有量真的是很大的问题。
你看下面的意思,这些都是我自己去翻译的,之前也讲过了,我不是一个中文系的,确实有的时候用字遣词各方面会不恰当啊,难免会出现的,这样的话,你们可以改,意思不可以改,但是文字可以改。
意思:士夫趣入取舍的事物境,它是最主要的因故。这是刚才前面讲的,得到佛果,量是非常重要的;得到解脱,量是非常重要的。在生活当中想好好过生活,量还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生活当中不想领受痛苦,你不想就是不想而已,但是你能遮止吗?预防吗?没办法嘛!原因是什么?你搞不清楚,你现在领受到的这样的情绪和感受是从何而来?由于什么样的因素促使产生了这样的结果?你也不知道。所以不知道就是对它愚痴、愚昧,不知道就是没有量,有了量就可以说是知道、通达、了解。一开始没有产生量的话就没有了解对境的再觉知或者已觉知。能了解对境的心只有量与再觉知二者,除了这个之外,其它的心都是无法了解对境的认知。主要的因故。
下面第二个,量为什么叫做未间断果的主要能立者呢?里讲的偈颂:由有境各异,觉证各异故,彼有此有故,就是这三句。量间断之果与量未间断之果,这两个果本身只有一个佛果,量跟佛果之间,量是没有间断也好,间断也好,总之中间的最主要的因就是量。
所以这里讲到的未间断之果的主要的能立者。若从量跟佛果之间有其他的因素间隔的角度来看,量是间断或间断果的主要的能立者。若从佛果跟量之间没有不间断的角度来看,怎么去解释呢?就是下面的偈颂。
由有境各异,觉证各异故,彼有此有故。这个就是前面我们讲的偈颂,解释是什么呢?前面第一个是:由有境各异,觉证各异故,这个是下面的,于能新断除增益的觉智所显现各异境行相,则能安立觉知通达各异对境,所以这个就是有境各异,觉证通达它的,“证”就是通达它的。“觉”就是知觉。觉知通达各异的对境故就是这个。
“彼有此有故”是什么意思呢?他有点倒过来解释。若有了彼,就有能安立无间道通达对境之量故。这里有了彼,这个彼就是量,就有能安立无间道通达对境之量故,就是未达到成佛之间有了量的话,未达到成佛之间永远都是不间断的可以通达对境,这个量是一直有的。
所以量与佛果之间没有什么距离。量就是一开始产生,逐渐的,未达到成佛之间,它从来没有中断过,它一直不断地通达对境,这样量没有中断的情况下,迎接的就是佛果。所以它就是未间断之果的主要的能立者。他讲的道理主要就是这个。
于能新断除增益的觉智,是什么意思呢?量不断的产生的时候,当然刚开始产生的那一刻,无有颠倒了解对境的认知,这个叫做量。不断的产生新的量的时候,它有断除各种的增益,断除各种的增益才能够清楚显现了解对境。
这个增益是什么?根本不存在对境上面,我们由于颠倒、错乱的识加油添醋上去的部分,这个叫做一个增益。无有颠倒了解对境的时候,就可以断除这个增益吧!对,断除这个增益才能无有颠倒的了解对境。所以这样一个开始不断地产生量的时候就能断除增益的觉知,它所显现各异境的行相。我们所有的量都不是只有一个形象,举例来讲,我以现在眼睛看到了,产生了眼识量,我就可以看到色处。我听到一些声音的时候产生了耳识量,我闻到一种香味的时候就产生了鼻识量,我领受到滋味的时候就产生了舌识量。
所以不间断的断除增益的觉知,产生的时候,它所显现的各异。这种各异境的行相就会出现。如此,则能安立觉智通达各异对境。所以我们平常讲各种的量就可以安立为通达各种的对境,这是正常的嘛!我刚才前面讲的,不同的识、不同的心法就可以安立为显现不同的对境,这是一个正常的。
如此,由有境各异,就是新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量,它所通达的对境各异。若对境有各异,当然无有颠倒了解它的心识也有各别的。各异故,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的:彼有此有故,就是说不间断地产生量的时候,就可以不间断地通达对境,未成佛之间一直有了这样不间断的量,不间断地通达对境,就可以如此安立。如此佛果与量之间,没有什么间断。所以这两个间断、未间断,这两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的,两个都可以的,没什么问题。
今天讲得太多了,虽然是周末吧!开心一下,不知不觉就讲了太多。那今天是周末所以讲多一点,祝大家周末快乐愉快!
大家注意,一定要让自己开心过生活,知道吧?就像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这样的意识形态或者行为绝对不可以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平时嘴巴上如此讲的,但是它的道理在哪里?我们永远记在心中。
我们一定要扪心自问告诉自己,短短的时间,剩下的生命当中,我们必须要取得人生的意义。所以之前一样的这样过生活方式,是绝对不对的。这样就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起起伏伏的,没有达到宁静祥和的状态的生活,这样的一个生活状态,这样子不对了。那剩下的生命当中,我们一定要取得人生的要义,我们每个人要有这样的想法,你取得人生的要义,这个要义是什么必须要了解。
这个要义是外在物质的条件吗?或者自己额头上贴的一个标签,名声吗?荣华富贵吗?名闻利养吗?绝不是。你有了这些,麻烦跟着就来了,主要的就是一个生活单纯、心清净,生活单纯不是说你拥有的财富清掉了、扔掉了才可以生活单纯,绝对不是这个。生活单纯就是你对生活的看法是单纯,这才叫做生活单纯。
所以大家一定要天天开心地过生活,知道吧!快乐地过生活,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坚持的心,才能够做到。今天我们所上的课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