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切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真正写出让读者感同身受的作品。这是我看完整本书以后最主要的感受。
那个时代啊,虽然我没有经历过,只是想想都觉得让人心惊肉跳,那是直抵人内心深处的绝望和可怕。
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头上带着各种各样的“贫”帽子,人才贫,粮食贫,石油贫……这本书讲述的就是第一代石油儿女,在萨尔图草原上艰苦拼搏,为国家采掘石油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故事用第三人称讲述“我”的六叔马本良视角发生的故事。对于这个人我引用文章快结尾时,马本良对自己“御厨”的传人崔凡讲的的那句话“你是不是真的不后悔学这个?不后悔。嗯,光不后悔不行,要‘虽九死其犹未悔’才行。”
嗯,他的父亲的父亲是宫里的御厨,他的父亲伺候了光绪皇帝,他自己也被父亲亲自教导学习厨艺,但是在这样家教极其严苛的情况下,他的父亲在灾年里,守着粮食袋把自己饿死。而他,戴着自己头上那只‘地主’的帽子,一柄家传的炒勺,一卷“熬得真味”的字画来到了我们的“月亮”上——萨尔图草原,萨尔图是蒙语,汉语是月亮的意思。
他的一生几乎都在“熬”中度过,可是他对厨艺的坚持,对伴侣的忠贞,对朋友的支持,几乎都融合在了“虽九死其犹未悔”几个字里。
作者很适合讲故事,场景大气,语言幽默风趣,人物只通过一个动作,表情就跃然纸上。他是正直,无私,勇于风险还是奸佞,狡诈,贪图安逸,女人们是婀娜多姿,还是柔媚如水。甚至只是一个一笔而过的小角色都能让人在脑海里把他勾勒清明,绝对不会不清晰明了。
张老板语言的低俗风趣,跟他对于内心情感的坚贞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这样一个人才会更加热爱那片草原,才会抱的美人归,这几乎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了,低俗但不风流,守一颗初心,始终不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文章几乎也是在贯穿这样一个事实。坚守初心的人,他们几乎都得到了自己应有的幸福。
马本良坚守自己的初心,最后获得妻子夏晴的青睐,从九天之上的“劳模”跟一个地主的儿子结合,相伴一生。
张老板不用说,不仅收获了一番事业更有美人相伴。
刘播,许曾,薛明,他们守一颗初心,让来到草原上的第一批人吃饱,穿暖,引领大家迈上了幸福的新台阶。
晋元峰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争名夺利,对朋友讲义气,手持一支笔,写尽油田事。
与之相反的却让人忍不住唏嘘。
崔大可抢走米新朵,可是他对这样的婚姻保有的不是忠诚,他放纵自己,最后死于欲望。
杜希金从一个小司机一步一步爬到新建工厂的科长,不洁身自好,终于沉迷在权利和金钱的沟壑里,再也出不来了。
我想一下,我整理一下我的思绪。
文中有一个人的离去我是哭着看完的,他是焦洪林。他思想偏激且固执,极力的以自己一身来追逐心里的那一抹光明。终于在他几十年后,决定相信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愿意来到尘世里跟一个普通人一起生活的时候,却英勇就义了。我觉得我如果是他,绝对没有他那么勇敢,即使我也觉得他很迂腐甚至顽固。
书中所营造的氛围,几乎是浪漫的,朦胧的,尤其在爱情的描写里。在那月亮之上,在凄凉与荒蛮之地,绝望与坚守是每一个人每天都在面对的。
是否有希望,是否不会被放弃,是否能坚持下去,是否能得到心中所想。
人们会有焦虑,会有不安,所以那种坚守才更让人动容。
马本良被称为“最后的御厨”那也是属于他一个人的一种坚守,以至于多年后他被下岗后,开自己酒店时,那些年轻的服务员跟自己的徒弟们,每天都要背诵店训“天悠悠覆我,地阔阔载我……”时,夏晴一个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都觉得他们很庄严,自己总有热泪盈眶。
一辈人的顽强奋斗,给后辈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还有子孙后代们精神的滋养。他们吃过的苦,我们都能引以为戒并且徇着他们的脚步踏踏实实的往前走。这也就是传承的意义了。
书中篝火几次出现,在人想念家乡时,心潮涌动,绝望坚守时,甚至最后垂垂老矣,退休的退休,下岗的下岗时。那种火红的,热烈的,温暖的,浪漫的篝火总会出来,把黑暗的,消极的全部拂走,用火红的色彩来一一填补。把那空虚的,寂寞的伤疤去一一抚平,直到你不再疼痛,不再觉得悲苦。只剩下那种甜莹莹的味道,从你的舌尖一路蔓延到心尖上。
那时啊,就不会觉得苦了,只剩下从上而下的甜了。
所以这把篝火是满怀着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