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晚清时期的著名大臣,不仅在为官方面深受人们的尊敬,在做人方面更是有很大的成就,而今后人称之为“千古完人”。为何这个天资愚钝的人,却这么多人追捧?
一、笨与聪
一个曾被小偷取笑他的笨,为何他成为“千古完人”,而现代很多智商很高的孩子,却在人生道路活出平凡的一生?
1.曾家笨小孩的故事
如果从记忆力高低来评判智商,那曾国藩就是个如假包换的笨小孩。
某年酷夏最热的一天,一个小偷钻进了曾国藩的卧室,正当他要席卷贵重物品时,曾国藩夹着书本回来,小偷只好钻进床底,见机行事。
当时天色已晚,很多人已就寝。可曾国藩却挑灯诵书,要命的是,一篇很短的文章,他读了两个时辰都没有背诵下来。
小偷在床底热得浑身发汗,又过度紧张,几乎晕厥。又一个时辰后,曾国藩还在那里磕磕巴巴,把文章背诵得缺斤短两。
小偷忍无可忍,从床底下滚了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朗声而诵,势如流水。
曾国藩开始看到床底下钻出个人时,大吃一惊,当对方把文章流利地背诵出来后,就惊愕得张大了嘴巴。
小偷以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就你这头脑,别读书了,种地吧。”说完,小偷扬长而去,走进茫茫的夜色。曾国藩望着小偷的背影,愣了一会儿,又拿起书,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
2.故事引发的思考
也许这个笑话,很多人听过,一笑了知,却引起我不断地反思:这笨孩子的“死劲”哪来的?背不下来,一整晚可以不睡?爸爸是怎么引导孩子做到这么自律呢?在他一生,妈妈是什么角色?
而聪明的小偷,天资这么好,为何成为小偷?为何他选择投机取巧?人生终极结局如何?如果适时引导,运用天资,能否成大业?
3.现实的聪明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如小偷这么聪明的孩子,他们经常一听就会,一看就明,一做就成,为何却成为“中等生”甚至是“差生”?
二、“勤能补拙”与“聪明反被聪明误”
我想“笨与聪”造成不同的人生,在于“勤”。曾国藩正是“勤能补拙”的正面例子。
曾国藩的勤奋令人生畏。自认字开始,他常在睡梦中被父亲叫醒,背诵四书五经。一遍不成就十遍,十遍不成就百遍,百遍不成就千遍,直到背诵下来为止。正因与其“勤”打下扎实的基础。
日复一日,慢慢形成笨人的人生观。曾国藩认为:“我是笨人,那将来做一切事都要用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地用笨方法去做事。不投机,不取巧,不走捷径。成功的路有千万条,我只能走那条看上去最笨,实际上最踏实的路!”
聪明的孩子常因其“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我以为我会了”就不必多做练习;因为听课时,“我以为我都会了”我可以玩自己的事,老师讲他的,我玩我的;因为“我以为我会了”我一次就背书过关,就没必要多读多复习”,考试时再拿来看一两眼,凭短期记忆就考到高分;……正因为“我以为”让这类的孩子基础不扎实,越到后头,暴露出越多问题,甚至“坑太大”,而失去信心,一步一步成为庸才。
这正是“勤能补拙”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原因。总结归纳为三点:
1.笨拙的人因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付出努力。
2.笨拙的人从小接受的是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比较高,抗打击的能力较强。
3.笨拙的人不懂投机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道“一条筋做到底”,因此毅力、恒心较高。
三、我的感悟
孩子们的智商很高,也被聪明误到的坑不少,我们夫妻得好好培养孩子的“扎实”意识。把“笨”的“死劲”+“聪”的思维,让两者的优势发挥,则孩子们终能过上属于20那类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