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畅销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作者丹尼尔·苛伊尔,走访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足球运动员、小提琴手、战斗机飞行员、艺术家、甚至银行劫匪,去了解这些人背后有没有普遍成功的规律。最后发现,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付出一万个小时的努力。
这本书一经出售,就引来海量好评。很多人也记住了一点:如果要成为专家就需要一万小时的练习。于是大家将之奉为至理,因为大家都希望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一位专家,至少这样才能让自己更有价值,或者更有竞争力。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
我们英语从小学到大学,远远超过了10000小时的练习,却可能连四六级都过不了,跟英语国家人对话更是无从谈起;
我们在股市里混迹了十几年,股龄也远超10000小时,没有成为股票专家,反而成了割不完的韭菜;
我们在自己的行业连学习加工作时间远超10000小时,没有成为专家,却把自己混成了一根老油条;
……
图片来自pixabay为什么别人花10000小时成了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优秀的小提琴手,优秀的艺术家,自己花了10000小时却成了反面教材?难道我们的10000小时跟别人的10000小时不一样?
我自己也觉得这个理论有问题,因为我从开始跑步到现在,虽然没有超过10000小时,但也远远超过了1000小时,但我不但没有成为专家,连基础的跑步爱好者都算不上,还是个普通人,如果这样坚持下去,直到10000小时的时候我就突然能变成专家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可为什么别人花10000小时成功了,我们却没有呢?
1. 缺乏挑战心理
一个人学一门新的事物,进步最快的是刚开始学习的阶段。如果运气好,碰到一位优秀的导师,自己的进步可以是一日千里。然而后面会发现进步越来越低,经济学上可以解释为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就像我自己跑步一样,刚开始的时候感觉特别明显,自己进步很快,以前不敢想的现在都能做到了,感觉很神奇。然而到后面却觉得进步越来越小,甚至停滞不前。我仔细思考发现,我后面的活动与其说是练习,不如说是重复操作,因为我失去了挑战的动力,从来没想过自己要战胜一个比自己厉害的人,也没有想过要继续跑的更远,或者更快。
别人10000小时成了专家,自己一万小时成了砖头的基本原因,无非是别人每个小时都在进步,自己只是重复劳动。
2. 缺少要成为专家的目标
成为专家是需要有具体目标的,如果自己没有目标,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10000小时的练习效果都不一定有别人1000小时的好。
还拿我跑步这事说起,我从来没想过要成为跑步或者健身的专家,所以从自己可以跑三五公里开始就不再想着进步,而是画地为牢,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自娱自乐。
3. 缺少有效的评价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往往缺乏专业的评价,甚至到后面连评价都没有了。上学的时候,我们学习的评价标准是分数,虽然片面,但还算比较有效,然而工作以后我们再工作的时候,大部分的工作评价往往是走个形式,缺乏专业有效的评价,拿些地方优秀,哪些地方不足,很多时候只能靠自己来参悟。
然而自己评价自己通常是没有客观性的,缺少评价也就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在哪个地方改进,该朝哪个方向努力,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到后面发展为重复劳动,而不是学习或练习。
图片来自pixabay姑且不考虑10000小时是否能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但是相信即便不能成为行业专家,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有点小名气或者成为一个公司的部门领导还是可以的。
这个目标的达成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然后需要自己不断打破惰性思维,突破舒适区,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寻找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作参考,完成对自身努力结果的评价,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真的完成10000小时成专家的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