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2462860/83cd8a5eb1a383af.jpg)
在八十年代,新式唱片机逐步进入了家庭,我家买了我们村子里的第一台唱片机。
这个唱片机装在一个咖啡色的箱子里,从外观上看完全就是一个箱子,还带有塑料拎带。打开后,里面一个圆盘状的机器和一根细长的读音针。
光有唱片机还不行,还得配备一个音响,我们家配的是一个大型的兼收音机功能的主机,还是双喇叭的。这一大一小的两个家伙被父亲放在正堂前的八仙桌上,让我家寒舍蓬荜生辉。这样的一套装置着实吸引了村里人的艳羡。不久之后,村里就有了第二台,第三台……
当时敢舍得下血本买下来,因农村人喜欢听越剧,父亲就是个越剧迷。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精神生活更是无从顾及,只有到了过年,村里会请戏班子唱几天戏,这简直成了那个年代的精神大餐。唱戏以越剧为主,偶尔有宁波甬剧。听多了,几乎人人都会哼几句。
双喇叭的音响非常给力,每当越剧调子一起,演员一板一眼的唱词跟上,父亲都会把大门打开,把音量调到最大,家门口面对的就是门前山,回声响彻在整个小山村。村民们安静下来,侧着耳朵,有的跟着唱,沉浸在越剧的旋律中。
买来唱片机后,后期唱片的添置是一笔很大的花销。唱片有胶木唱片和塑料唱片,自然胶木的贵一些。父亲每次进城去,总会带来几张,到后来专门让木工打了一个箱子放唱片。我印象深刻的几张是:“红楼梦”全套的、《碧玉簪》全套、《梁山伯与祝英台》全套,其余折子戏为多,比如《天仙配》、《状元打更》、《阿必大回娘家》、《追鱼》等等,反正到了后面,箱子都装不下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62860/d71eec543dcbbece.jpg)
这些剧目中最受欢迎的是《红楼梦》葬花词和金玉良缘,王文娟和徐玉兰也是越剧迷们最喜爱的两位演员。当这两位演员的唱词从喇叭中传出来,人人几乎都会跟着唱,那杖势毫不逊色于现在的演唱会。《碧玉簪》的三盖衣也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唱段,金采风的一大段唱词娓娓道来,诉说受到的不公待遇,听来让人眼眶发热,心酸委屈直抵人心。我喜欢听沪剧《阿必大回娘家》,阿必大被婶娘带回娘家来时,我仿佛出了心中的一口恶气,着实解恨。
村里出现的第二台跟我们家一模一样,也是同一家店里买来的。当然,那时候也没什么选择的余地,只有宁波有限的几家大商场里有出售的。
“机器机器,弄得不好要加气",这句俚语是我们村子里一个颇有才华的,但却目不识丁的老农民编出来的。我一直为他可惜,如果他读过书,绝对是一个文学天才。果真被他说中,我家的机器出故障了,不过幸好还在保修期内,只是要搬到城里来维修。可是,发票找不到了,这可急坏了父亲。
饭桌上,父亲还在回想会放在哪里,我拔下一口饭,说:“很简单,去向某某家借一下就行。”那某某家刚买入跟我家一模一样的唱片机,是村子里的第二台。父亲眉头舒展开了,当场表示赞许,夸我脑子活络。难得他夸我,我从小到大是家里人心目中老实巴交的孩子,这个夸赞让我受宠若惊,至今难忘。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62860/45fff1c1f9c49259.jpg)
后来,没有去某某家借发票,因为我们自家找到了。
说起来真是好笑,小时候播放越剧时,我总是凑上去张望播放器亮灯的部位,好奇声音是怎么来的?是不是有人在里面?自然是什么都望不见,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电视机逐渐进入家家户户,唱机自然被搁置了,打入了冷宫,完成了它光荣的也是短暂的历史。
它现在静静地待在顶楼的一个角落里,落满了灰尘,似乎诉说着曾经属于它的年代!这么多的唱片散落各处,没几张现存了。不知现在还能不能播放出来,也无从知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