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书的方法论是什么
1 出版社
每个出版社的出版能力各不相同,也各有所长。尽量选择在锁定的领域里知名的出版社。
2 作者
靠谱的人写出来的东西靠谱。要去了解作者在该领域中的能力,至于作者的其他方面,必须暂时放在一边。
3 版次
第一版的书,慎买慎读。再版次数越多,说明此书的内容越经典。
4 印次
有时,要学习的领域太新,乃至于只有第一版的书。那就要看,有没有那种印次已经很多的书:比如,第一版第n 次印刷(n 越大越好)。
5 印数
即便最终你不得不买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书,那也最好先看看印数。首印数量太少,可能说明出版社对其销量没有信心。
6 “编”与“著”
编著这两个字经常放在一起,但实际上有天壤之别。“著”的意思是原创成分更多,“编”的意思是"拿来放在一起"……有的书缺德,把两个字放在一起用“编著”糊弄读者。当然要优选“著
作”。
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为了习得知识而去读书,多是技术文献之类的“非虚构类书籍”(Non-Fiction)。如果书后没有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那这本书不值得读。好书的“参考文献”往往相当于一个地图,你按图索骥,就会找到更多好书、经典书。
8 索引(Index)
好的参考文献,或者说,合格的参考文献,是要有详尽的索引的。
9 尽量不读译作
这是很有“偏向性”的固执看法(stubborn opinion)。尽管译者永远出于好心,但好心未必带来好结果。
二、为什么你竟然无法改变自己?
不能改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不愿意改变。
想改,却最终失败,大抵上都是“误以为改变是瞬间的事情”造成的。下个决心,是瞬间的事情,瞬间的决定,行动才是填补后面非瞬间的整个过程的实际内容。若是真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直接把 “下决心的这个瞬间决定” 直接跳过 —— 它没必要存在;直接开始行动就好,这才是关键。
刚开始用力过猛,就基本上注定会失败。避免这个误区的核心在于,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最初的弱小。既然改变是个过程,那么就可以把“改变”理解成一股势力,最初相当弱小的势力,它需要时间,需要投入,需要持续投入才能逐步壮大起来。它就跟花儿一样,上来就浇了太多的水,会被涝死的。
三、为什么你一定要警惕反向塑造的威力?
人们普遍认为,在教育行业里,是老师在塑造学生。这好像很自然,但更多的时候,曾经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我,却更多的时候看到一个反过来的现象:很多的时候,其实是那些学生在塑造老师。
人是很容易被“ 反向塑造 ”的。你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哪怕你“高高在上”,你还是会反过来被他们塑造。
千万要小心自己被反向塑造成你原本不应该变成的样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不是空话。认真筛选自己的朋友,很必要—— 因为他们终究会成为塑造你的一股力量;认真筛选自己面对的所有人,同样必要 —— 因为他们的力量更大,人多势众,生生不息,连绵不绝,所以更要小心,需要更多挣扎。若有可能,要认真选择自己所身处的环境 —— 因为, 地理位置很重要,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更为重要。
四、为什么理财越早开始越好?
有研究表明,婴儿第一次见到蛇就害怕,见到枪却无所谓。为什么呢?因为对蛇的恐惧是根植在基因里的,对枪的恐惧嘛,离“可通过遗传获得”还差几万年的光景呢。于是,理财上的风险意识,跟遗传没什么关系,跟智商关系也不大,它是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失败、通过自己的教训、通过自己的总结才能获得的东西—哪怕在书上看过、听别人说过也没用。
所以说,理财这件事肯定是越早开始越好。年轻的时候理财虽然难,但即便发生风险,损失也不会太多—因为本来就没有太多。等可管理的财富多了才开始学习,一旦损失,就肯定惨重得多。
五、本书介绍了哪几个关于理财的核心概念?
1.被动收入:不必干什么但竟然可以获得的收入。被动收入的最常见例子是利息、版税。
学识令人坚毅,求知即求富。要想有多的被动收入,就要提高自己的学识和创造力。
2.财务自由:被动收入略高于支付足够高品质的生活必需支出所需要的金额。
是否能拥有高品质生活与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审美实际上是一切生活选择的基础。教育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拥有更高级、知觉更丰富的器官。最终,审美意识会触及且影响一个人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3.风险控制:安全,要靠避险,而不是冒险;要靠小心,而不是勇气。
风险与收益一直共存,并且,风险的大小是可以通过对它的了解和学习而被控制的。要注重学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与它共舞。
要避免成为“险盲”,就要了解:
首先,要平静地接受第一个事实: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
第二,一旦未知存在,就有风险存在。
第三,衡量风险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赌注的大小。
第四,抗风险能力的高低本质上就是总赌本的大小,尤其是在面临同样概率的风险的时候。
第五,冒险没问题,但尽量不要被抽水。
4.被动支出:就是指“你还没做什么,但你的钱已经被花掉了”。
通货膨胀是最可怕的被动支出,越有钱的人,“恢复能力”越强,因为他们可以用储蓄的收益补回来。普通人暂时无能为力,所以就不在它的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了,连烦心都没必要。
利息对借款者来说也是很可怕的被动支出,对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需要注意的只有一条:尽量只为生产借钱,尽量不要为消费借钱。
生活必需品开支其实是一种被动支出。对于生活必需品的支出,过分约束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优势策略,尤其是考虑到终极体验的不可替代性的时候。
一个人的体力是有上限的,再强壮也有衰老的必然;一个人的智力是有上限的,再好学、再勤奋,时间总是有限的。但是,财力却有着优于体力和智力的属性:可无限积累、可直接继承。只有养成积累的习惯—— 无论是在哪方面 —— 才是抵消被动支出的最有效手段。
5.周期:一个上升与一个下降构成一个周期。几乎一切事物,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都有它自己的周期。对周期的深入理解,甚至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在我看来,所谓的不屈不挠,所谓的坚持不懈,更多的时候,只不过是因为对自己身处某个周期的某个位置非常了解,所以才更容易作出的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