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认知驱动》
第四节 降低期待:命运一定钟爱那些愿意慢慢变好的人
>> 主动降低期待”和“希望自己变好”看起来相互矛盾,这又作何解释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听听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观点,他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保留两种相反的想法,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我认为检验一流心理的标准也是如此——看一个人能不能在心中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期待,还能正常行事。事实上,当我们能够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想法和期待时,我们往往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因为一个人如果只有欲望(希望自己变好),则会急于求成或暴躁刻薄;只有理智(主动降低期待),则会动力不足或顺从纵容;但如果能让二者同时在线、协调作战,就可以取长补短、相互成就。
《认知驱动》 -----周岭
前几天被迫隔离在家期间,没有活动空间,唯一的放风就是在小区里面溜达。
幸好小区还有个小花园,平常的时候人不多。在特殊的时期,反而比以前要热闹些,可以理解这种无奈的热闹。
仔细观察,在这些人中,有些是慢悠悠地溜达,一边走一边享受着蓝天、白云、清风、绿树,而有的人是一边走一边看手机上的步数,走过的时候刮起一路的小旋风。
身边的孩子更是花样百出:滑滑板、轮滑、平衡车、在没有网课的时候,一堆的小孩子在“飚”他们的小赛车。
从人们的种种行为中可以看出:悠闲的心境只属于“老年人”了。
这种“慢”显得似乎跟不上这个时代的跳动、是该淘汰了吗?但明显的,老人的幸福感要比步履匆匆的中年人和单纯享受速度刺激的孩子要持久。
此时,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兼容这种时代的“快进”和生活的“慢”的人,应该是有一流的适应力了吧。
换句话说,一个人能够享受肆意潇洒的朋友相聚的热情、也能够沉浸在“举杯邀明月”的孤独的人,是不是有这种获取内心平静的能力了呢?
如果进一步来说,一个人能有意识地把这种“对立”中和起来,他的生命饱满度是接近圆满了吧?
从这个角度来说,被动达到的这种平衡到完全实现这种平衡是一个人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
而这一切,只跟自我有关,跟他人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