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续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续

作者: 镜花水月_1987 | 来源:发表于2019-10-24 06:43 被阅读0次

    终身学习、终身成长、为爱改变,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创时代心理教育学院2019年夏令营的读书会,我是创时代导师刘静,今天继续阅读克老师的这本书,《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今天我们将读本书第四章的两个小节。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续

    上一讲的最后,克老师讲到,在内省阶段中我们会遇到一堵无形的墙,这堵墙会让我们感到深切的失望、挫折和倦怠感,这堵墙叫作“受害者监牢”。

    “受害者”这个词容易让人让联想到虚弱、无助和恐惧,这个词最适合解释为什么在旁观者看起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却能让当局者身陷其中而走不出来。当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只能用三种身份来看待它。史蒂芬·卡普曼设计了“戏剧三角形”模型。

    遇到问题的时候,你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受害者经常觉得被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到完全瘫痪的地步。恐惧、自悲自怜、有抱怨的倾向,或觉得自己被当成代罪羔羊——为了你不曾犯下的错而受罚,这些指标可以让你知道你已经成了受害者。

    如果你是“迫害者”的角色,你会心存责怪、自认优越、追求完美的迫害者会愤怒地设法逃离痛苦,于是他会把问题怪罪到别人的头上。只要你可以找到人来怪罪,就可以不被惩罚——至少可以暂时躲一下。

    如果你已经没有人可以怪了,迫害自己可以让你不必感受当受害者的悲惨;迫害者用理直气壮的态度来鼓舞自己,让自己跟软弱的受害者保持距离。

    但是你仍然过得很惨,就是“拯救者”现身的时候了;拯救者所做的事,就是努力地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拯救者最正面的态度,是除了同情受害者之外,也同情迫害者,并提供有益的忠告。

    许多人都不明白,其实拯救者的态度才是让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且让迫害者得以放纵脾气的原因。有受害者和迫害者的存在,拯救者的存在才有其必要。

    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会在“受害者监牢”里不断转换角色, 在选定自己的角色之后,再借助周遭的人来填补另外两个空缺。有时候你会改变角色,而使得另一个或另两个人也跟着玩起大风吹游戏。

    不论何种方式,你都会体验到自己心中同时存在监牢中的三个角色,或看到这几个角色投射在外在的世界。

    亲密关系的内省阶段,你有机会了解到问题其实只是个指标,它会告诉我们远比受苦的人本身还要重大的事物。是你离开“受害者监牢”,并且了解真正自己的机会。问题是,当到达内省的阶段时,你往往已经由于不断的角色转换而无法集中注意力,而且身心俱疲。到这个时候,你已经完全把内心的监牢投射到亲密关系上了。把亲密关系看作监牢。

    会发生这样的结果,其实早在“月晕现象”的阶段就有迹可循了,只不过当时被浪漫冲昏头的你,一定会否认或忽视这些警告。而到了“幻灭”的阶段,扮演受害者、迫害者或拯救者的倾向会变得更明显,但你的响应方式往往倾向于用操纵的力量来改变对方,而不是为自己的“受害者监牢”模式负责。

    如果是这样,那么等到“内省”的阶段,一切似乎都显得太迟了。你可能早已深陷在无益的互动模式里,在你的受害者监牢里建起保护自己的壕沟(或自我麻痹),而安于这种舒适状态,很快你就会相信,除了分手,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了。事实上,你是有另一条路可以选的。

    这里克老师介绍了一些共通的原则,具体如下: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责任的态度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①这个烂摊子是别人的责任,所以应该来收拾残局的是他们。

    ②这个烂摊子是别人的责任,所以他们是坏人,我只是个无辜的受害者。

    ③这个烂摊子是别人的责任,现在,虽然受害的是我,我却必须收拾残局。

    ④这个烂摊子是我造成的,可是我实在没办法控制自己。

    ⑤这个烂摊子是我造成的,可是我可以超脱这种情形。

    ⑥这真是个烂摊子。我该怎么处理呢?

    ⑦烂摊子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耸耸肩)。你要学会怎么处理。

    ⑧这个烂摊子不是任何人的错。我有能力处理它,并在过程中让自己成长。

    ⑨这个烂摊子是我引来的。现在我可以做出对自己较好的选择。

    ⑩我创造了这个烂摊子。

    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受害者监牢就是为了阻挠真正的亲密关系而存在的。这种阻挠是一种考验,考验你追寻真理的决心。你想要体验真理,只要开口问就行了。如果你问的问题是只有你的心和灵魂才能回答出来的,这就代表你的选择是要了解真理,而你想要找到答案的决心,就能让你穿越墙壁而得到真正的亲密关系。

    “受害者监牢”中的陷阱虽然很复杂,但要得到自由却很简单,只要有诚恳的意向就行了。让我们再多看几个陷阱的例子,并探讨选择真理所带来的让人自由的可能性。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左右为难”的状况。

    “左右为难”的情形,发生在你必须在两个可能当中选择一个的时候。不管选了哪一个,你都会觉得自己失去了某样重要的东西。这里,克老师举几个案主的例子来说明。

    有一个男人有一份稳定的办公室工作,但是他又想成为一个艺术家。该怎么选择呢?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是选择经济上的保障?

    一位已婚妇女跟一个热情、充满了爱的男人有了外遇。她左右为难,不知道该留在丈夫身边,还是选择在精神和肉体上都令人满足的亲密关系。

    一个年轻人在父亲的银行上班,他的困难是:如果辞职,他就能追寻他的梦想,如果留下来,他就能让父亲高兴,他害怕这样一来,他可能到老了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一位开餐厅的母亲,儿女之间的感情不睦。母亲想要退休,她要怎样才能选择其中一个,又不会让另一个生气愤恨呢?

    一个公司老板必须决定要不要把公司扩展到别的国家。是选择可以有很多时间跟家人在一起,还是让公司成长壮大?

    身为一个旁观者,不管你给他们什么建议,他们都能找到很好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这个方法行不通。如果你不知不觉地充当了拯救者的角色,你很快就会充满挫折、失败感而举双手投降,甚至有可能摇身一变成为迫害者,批评左右为难的受害者太软弱、太优柔寡断。

    “左右为难”是耽搁你生命的最有效的工具了,而且这种耽搁既没有益处又令人沮丧。左右为难的情形会让受害者更深信自己是受害者,也让其他人都害怕在生命中有所进展。

    要突破左右为难的困境其实很简单。首先,要选择真理。就是要愿意接受两个选择中的任何一个,或是两个都不选。如果你愿意两个都不选,而且决心追寻真理,你就可以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并发现无尽的可能性。

    在两难的时候,如果你能不把自己当作悲剧的主角,并且表达决心,像这样说:“我愿意接受这两个选择中的任意一个,或都不选。我最想要的东西就是真理。”那么只要你是诚心的,你就能自然地了解到下一步该怎么做。也许那位妇女会离开,也许她会留下。也许她会决定跟丈夫分房睡一段时间,也许她会和丈夫分居,或重新开始和他约会。

    不论如何,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她的心引导她去做的事,不管造成多大的骚动,都将会为每个人带来好的影响。如果你真的想要真理,真理就会自己找上门。

    今天我们完成了第四章的两个小结,受害者监牢和左右为难,在亲密关系的内省阶段中我们会遇到一堵无形的墙,这堵墙会让我们感到深切的失望、挫折和倦怠感,这堵墙叫作“受害者监牢”。

    在这座监牢里,我们会在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三个角色里轮流转换,这样的模式毫无益处,克老师介绍了六个原则教我们获得真正的自由: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在第二个小小节,克老师列举了好几个左右为难的陷阱案例。

    在两难的时候,如果你能不把自己当作悲剧的主角,并且表达决心,像这样说:“我愿意接受这两个选择中的任意一个,或都不选。我最想要的东西就是真理。”那么只要你是诚心的,你就能自然地了解到下一步该怎么做。如果你真的想要真理,真理就会自己找上门。

    今天的课后练习和分享:

    一:卡普曼三角

    一张A4的白纸

    写下近期你和伴侣之间发生的一段比较激烈的对话

    在对话中找到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的模式转化

    你的发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al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