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意思是当事情做得不成功、遇到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时,应该自我反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正应了心理学中的一句话“谁痛苦谁改变”。
是的,我曾经痛苦,不光我痛苦,全家人都跟着我不好过。亲子关系恶劣,直接影响了夫妻关系。家庭氛围压抑,每个人情绪都容易爆发。恶性循环。
我先学了家庭教育理论,又考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开始照猫画虎去教育孩子,指责队友哪哪做的不对,应该怎么做?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不但没改善,还引起了不少“战争”。
我找不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对?
偶然的机会,群里的伙伴提到要考中科院的心理证书。我痛苦,急于寻找答案,跟风报了课。
没想到这成了我彻底改变的开始。教育学,心理学都是相通的,真正学懂了才能学以致用。
老师的一句话验证了我改变的心路历程。
情绪的背后是需求。
当自己有情绪时,是需求没被满足。只有自己的需求被满足了,才能积蓄能量看见孩子的情绪,满足孩子的需求。
如果自己的需求是缺失的,是没有能量看见孩子的。
我努力觉知自己,不再要求孩子。而是当自己有情绪时,去探究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怎么才能满足它。
我开始规律的生活,把自己想干的事情都列进计划里。排除万难去完成。渐渐地我能把始终放在孩子身上的目光转向我自己,我花时间花钱去学习,阅读,写作,运动。甚至渐渐能感受到大自然:蓝天白云,小草花朵,吹过耳旁的风,缠绵飘落的细雨。
我开始记录事情的经过,孩子的表现,说的话,孩子的感受。我说的话,我的感受。写着写着就清晰了,理论结合实践去一步步践行科学地育儿观。
时至今日,我整个人是松弛的,淡然的。心境是平和的,愉悦的。曾经脾气暴躁,焦虑,压抑,痛苦的我再也没出现过。
女儿也从自卑,厌学,凡事提不起兴趣,到喜欢学习,喜欢老师,找到了在学校的快乐,有了归属感。
今天女儿回家开心地说上台唱《森林狂想曲》被音乐老师表扬了,全班只有她一个人完整而且脱稿唱了下来。
看着女儿骄傲的表情,我说你是怎么做到的?“当然是我提前一个月就预习了简谱,每天哼唱,就熟练了”。女儿特自豪。我由衷地开怀大笑,向女儿竖了大拇指。
我想大道理我不用再讲了,女儿Get到了。无论学啥学习方法都可以通用,女儿已经尝到了甜头,她会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
看到女儿越来越快乐,我也有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马斯洛需求理论分为缺失性需求和成长性需求。
缺失性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这些是没法自我满足的,需要依赖别人才能实现。
成长性需求包括求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要自己去实现,别人代替不了。
所以说在教育中,家长能做的就是满足孩子的缺失性需求。
当这些需求被满足了,孩子才能发展出成长性需求,就是我们常说的内驱力,有了内驱力孩子会向上向善去自我实现。
网友评论